临床实践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7.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12-28; 25(36): 3241-3247
在线出版日期: 2017-12-28. doi: 10.11569/wcjd.v25.i36.3241
动态心电图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的作用
毕伟轩
毕伟轩,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市 300200
毕伟轩, 主管护师, 主要从事护理动态心电图方向的研究.
ORCID number: 毕伟轩 (0000-0002-4412-828X).
作者贡献分布: 此研究经费与设计由毕伟轩提供; 研究过程、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均由毕伟轩独立完成.
通讯作者: 毕伟轩, 主管护师, 300200, 天津市河西区平江道23号,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biweixuan8@163.com
收稿日期: 2017-10-07
修回日期: 2017-11-12
接受日期: 2017-11-18
在线出版日期: 2017-12-28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患者动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及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动态ECG中应用的效果.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 选取2016-07/2017-07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患者128例, 其中PU患者64例作为试验组, 另选64例体检健康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动态ECG护理, 试验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 对所有体检的患者行24 h动态ECG检测, 将各组心率变异率的时域指标与频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并分析两组患者ECG伪差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试验组SDNN、SDANN、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LF)得分均低于对照组(124.5 ms±8.3 ms vs 130.3 ms±7.2 ms、109.2 ms±7.4 ms vs 128.4 ms±8.9 ms、122.4 ms/Hz±9.5 ms/Hz vs 136.3 ms/Hz±10.6 ms/Hz), 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试验组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改变的rMSSD、PNN50、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HF)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5.8 ms±8.7 ms vs 25.8 ms±12.3 ms、13.5±4.9 vs 10.9±4.3、93.5 ms/Hz±8.3 ms/Hz vs 71.3 ms/Hz±9.5 ms/Hz), LF/HF为0.7±1.4 vs 1.6±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ECG明显伪差为5例, 发生率为7.8%, 伪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非常满意患者44例, 不满意患者0例,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0.6% vs 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给予患者系统化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ECG伪差发生率, 同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保证动态ECG监测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值得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动态心电图; 系统化护理干预; 心率变异性

核心提要: 监测消化性溃疡患者可以有效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 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动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中应用能够降低ECG伪差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


引文著录: 毕伟轩. 动态心电图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与护理的作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 25(36): 3241-3247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Impa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ei-Xuan Bi
Wei-Xuan Bi, the Secon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0, China
Correspondence to: Wei-Xuan Bi, Nurse-in-Charge, the Secon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23 Pingjiang Avenue, Hexi District, Tianjin 300200, China. biweixuan8@163.com
Received: October 7, 2017
Revised: November 12, 2017
Accepted: November 18, 2017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8, 2017

AIM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EC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PU) and the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dynamic ECG.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subjects were enrolled at the Second Hospit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6 to July 2017, including 64 patients with PU (experimental group) and 64 healthy volunteers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All subjects underwent dynamic ECG monitoring. The time domain index and frequency index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incidence of ECG artefact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NN intervals, standard deviation of average NN intervals, and low frequency (LF) were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124.5 ms ± 8.3 ms vs 130.3 ms ± 7.2 ms, 109.2 ms ± 7.4 ms vs 128.4 ms ± 8.9 ms, 122.4 ms/Hz ± 9.5 ms/Hz vs 136.3 ms ± 10.6 ms), 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 The 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 the propor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 high frequency (HF), and LF/HF, which reflect changes in parasympathetic ton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5.8 ms ± 8.7 ms vs 25.8 ms ± 12.3 ms, 13.5 ± 4.9 vs 10.9 ± 4.3, 93.5 ms/Hz ± 8.3 ms/Hz vs 71.3 ms/Hz ± 9.5 ms/Hz, 0.7 ± 1.4 vs 1.6 ± 3.1,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ECG artefac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while the rate of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0.6% vs 60.9%, P < 0.05).

CONCLUSION

Systematic care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CG artefacts,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ensure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 ECG monitoring.

Key Words: Peptic ulce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0 引言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是世界性、全球性的消化性系统疾病, 虽然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尽相同, 但都是高发性疾病. 据统计, PU患病率高达5%-10%, 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过PU[1]. 研究发现, PU的发病机制复杂, 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有文献报道[2],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3]是检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方法, 是衡量自主神经功能的定量指标, 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自主神经功能研究, 用于PU患者的研究尚不多见. 动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需要监测24 h, 对检测过程中的护理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应用动态ECG的PU患者, 并分析其HRV与PU发生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选取2016-07/2017-07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患者128例, 其中PU患者64例作为试验组, 男34例, 女30例, 年龄46-75岁, 平均年龄54.1岁±6.0岁; 对照组男36例, 女28例, 年龄44-76岁, 平均年龄50.4岁±7.3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居住地、家庭收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表1 患者基本信息表 n (%).
分组试验组对照组
性别
34 (53.1)36 (56.3)
30 (46.9)28 (43.7)
年龄(岁)
<6040 (62.5)30 (46.9)
≥6024 (37.5)34 (53.1)
婚姻
已婚41 (64.1)46 (71.9)
未婚8 (12.5)10 (15.6)
其他15 (23.4)8 (12.5)
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14 (21.9)13 (20.3)
高中和中专22 (34.4)25 (39.1)
大专及以上28 (43.7)26 (40.6)
居住地
城市39 (60.9)34 (53.1)
农村25 (39.1)30 (46.9)
家庭收入(元)
<300035 (54.7)37 (57.8)
≥300029 (45.3)27 (42.2)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均符合PU胃镜检查的诊断标准[4]; 获得知情同意,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排除标准: 经电子胃镜检查排除胃肠道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排除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疾病.

1.2.2 动态ECG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在做动态ECG检查前停用β阻滞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并禁饮咖啡、酒精、茶等对自主神经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和食物. 采用美国DMS公司300-4型动态ECG记录仪, 记录其24 h动态ECG数据.

1.2.3 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皮肤准备, 做ECG前一晚进行局部皮服清洁工作, 胸毛多者需先备皮再清洁皮肤; 黏贴电极片前用75%的酒精擦拭局部皮肤, 在做ECG前,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并向每1例患者发放宣教手册.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 (1)强化皮肤护理: 告知患者检查前1 d要洗澡, 清洁皮肤并且去掉更多的油脂, 有利于电极片的黏合; 嘱患者在动态ECG检查期间穿宽松的棉质衣服, 预防出汗使电极片脱落或静电干扰出现伪差; 胸部皮肤粗糙或者剃毛患者, 用细砂纸从4个方向轻擦皮肤1-2次, 保证皮肤与电极片接触良好; 严禁抓挠贴电极片的部位, 对胶布过敏者用防过敏黏膏[4]; (2)个体化健康指导: 护士通过查阅病例来了解患者ECG、心肌酶等异常化验指标,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情况及治疗, 向患者和家属进行一对一的讲解监测的目的, 并进行个体化宣教指导, 包括检测的方法和过程, 以及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监测当日不能洗澡, 避免出汗, 防止出汗多引起电极片脱落, 如发现电极片、电极扣脱落应立即来院咨询, 决定是否重新佩戴; 告知患者晚上临睡时检查一下导联线的扣有无从电极片掉下, 若发现掉下及时扣上; 避免接近强力电源、磁场及放射线场所; 告知患者监测期间避免做扩胸运动、举重、电脉冲治疗和电针治疗, 在做较大体力活动如上楼时, 尽量不做耸肩及左肩胛或举上臂动作, 以减少肌电干扰[5]; (3)心理护理: 大部分患者会担心检查会造成身体不适, 同时也会担心检查出问题, 因此心理上会有精神警长、忧虑甚至恐惧. 护士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 给予解释、安慰等措施, 消除其不良心理, 使检查顺利进行. 试验流程图如图1.

图1
图1 试验流程图.

1.2.4 评价指标: (1)心率变异率. 时域指标: (a)SDNN: 24 h内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 (b)rMSSD: 全程两个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 (c)SDANN: 全程每5 min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d)PNN50: 相邻正常R-R间期的差值≥50 ms占全程窦性心搏数的比例. 频域指标: (a)超低频功率: 0.003-0.04 Hz; (b)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LF): 0.04-0.15 Hz; (c)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HF): 0.12-0.4 Hz; (d)低频高频比值LF/HF[6]; (2)ECG伪差发生率. 采用卢喜烈主编《动态心电图》第1版制定的标准统计患者ECG的伪差类型, 其中包括基线漂移、肌电干扰、伪心律失常、伪ST-T、记录中断[7].

1.2.5 患者满意度调查: 动态ECG记录结束时, 向患者发放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主要包括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态度、业务能力、疑难解答、健康指导等, 其中非常满意得分为90分以上, 满意为80-90分, 一般为60-80分, 不满意为60分以下. 总满意度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问卷Chronbach'α系数为0.88[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 组间方差齐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按α = 0.05的检验水准,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RV测定值比较

试验组SDNN、SDANN、LF得分均低于对照组(124.5 ms±8.3 ms vs 130.3 ms±7.2 ms、109.2 ms±7.4 ms vs 128.4 ms±8.9 ms、122.4 ms/Hz±9.5 ms/Hz vs 136.3 ms/Hz±10.6 ms/Hz), 差异无显著性(P>0.05). 试验组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改变的rMSSD、PNN50、HF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5.8 ms±8.7 ms vs 25.8 ms±12.3 ms、13.5±4.9 vs 10.9±4.3、93.5 ms/Hz±8.3 ms/Hz vs 71.3 ms/Hz±9.5 ms/Hz), LF/HF为0.7±1.4 vs 1.6±3.1,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测定值.
HRV对照组试验组tP
SDNN(ms)130.3±7.2124.5±8.34.2>0.05
SDANN(ms)128.4±8.9109.2±7.413.3>0.05
rMSSD(ms)25.8±12.345.8±8.710.6<0.05
PNN5010.9±4.313.5±4.93.1<0.01
LF(ms/Hz)136.3±10.6122.4±9.57.8>0.05
HF(ms/Hz)71.3±9.593.5±8.314.1<0.05
LF/HF1.6±3.10.7±1.42.1<0.05
2.2 两组患者ECG伪差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ECG明显伪差患者为5例, 对照组ECG明显伪差患者为18例, 试验组伪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 vs 2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电图伪差发生率比较 (n = 64).
分组基线漂移肌电干扰伪心律失常伪ST-T记录中断合计
对照组5443218 (28.1)
试验组202105 (7.8)
χ28.957
P0.003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

试验组非常满意患者44例, 不满意患者0例,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90.6% vs 60.9%),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比较 (n = 64).
分组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 n (%)
试验组44146057 (90.6)
对照组241520539 (60.9)
Z4.106
P<0.001
3 讨论
3.1 动态ECG护理的临床意义

动态ECG是临床上的无创心血管疾病诊断手段之一, 其可提供受检患者24 h的动态心电活动信号, 并且具有可随身携带、无创、方便灵活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广泛, 因此对动态ECG检测过程中的护理十分重要. 动态ECG会受外界因素干扰而产生伪差, 如操作不当、患者因素、其他因素等, 又因为动态ECG的检查时间较长, 故在检查过程中容易受干扰因素干扰而影响检查结果, 从而降低诊断准确性. 因此, 护理人员应提供护理干预来提高动态ECG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有研究[5]显示, 采取个体化健康指导可以使患者在整个检测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 可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详尽. 周艳萍等[7]研究发现, 强化皮肤护理干预, 降低了动态ECG伪差和皮肤不适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动态ECG伪差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强化皮肤护理、个体化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 增加患者对检查目的及过程的知晓程度, 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检查, 更加注意日常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降低ECG伪差的发生率, 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这与朝艳玲等[9], 接受动态ECG检查的患者实施综合优质服务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率研究结果一致.

在临床研究和工作中, 通过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强化局部皮肤护理、提供个体化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ECG伪差的发生率, 提高检查结果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并且提高医生的分析速度与诊断的真实性, 比较方便地动态观察ECG HRV, 对PU治疗可能有一定指导价值, 对疾病演变过程的观察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便于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3.2 HRV的监测价值

HRV正成为无创心电学研究的热点, HRV是衡量自主神经功能活性以及定量评估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无创性定量指标, 以往常用于评价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及预防, 是用于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性事件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10-12]. 目前, 随着多种疾病发病机制中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HRV的用途愈加广泛, 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13]. 消化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均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因此, 某一系统病灶刺激或功能障碍, 均反射性地影响另一系统. 脊髓为联系二者的反射弧,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使冠状动脉收缩, 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14]. 文献[15]认为, 胃肠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及脑肠轴系统共同参与下进行的, 自主神经本身的损害以及张力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胃肠的功能, 同时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与胃电节律紊乱有密切关系, 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既可以提高胃肠道敏感性, 也可以抑制胃肠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极易导致胃肠道调节功能的紊乱, 导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因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溃疡的发生, 监测HRV可以了解PU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从而更好得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3.3 PU患者HRV特点分析

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间HRV改变, 对照组SDNN、SDANN、LF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改变的rMSSD、PNN50、HF、LF/HF,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研究结果表明, PU患者HRV表现主要是迷走神经张力增加, 这与文献[16]记载的胆碱能神经张力增加是溃疡病重要发病机制相一致. 有研究[17]表明, 在PU的发病机制中, 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强促使胃酸分泌增强, 胃肠活动增加, 而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则使胃肠道血管收缩, 胃肠道供血不足, 细胞代谢黏膜缺血坏死, 促使消化道溃疡的形成. 这与本研究所示的结果一致, 该结果可以表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消化道溃疡成因中的作用, 说明HRV的监测在PU患者中应用的作用及分析的可靠性. 临床上在治疗PU时, 可监测HRV, 根据患者自主神经改变的结果来指导临床用药, 以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从而缩短治疗疗程,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幸福感.

总之, PU患者副交感神经张力改变是PU发生的重要原因, 监测HRV可以有效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 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 同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强化皮肤护理、个体化健康指导及心理护理这项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 在动态ECG中应用能够降低ECG伪差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文章亮点
背景资料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患病率高达5%-10%, 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过PU. 研究发现, PU的发病机制复杂, 有文献报道,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心率变异性是检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方法, 是衡量自主神经功能的定量指标, 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自主神经功能研究, 用于PU患者的研究尚不多见. 动态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需要监测24 h, 对检测过程中的护理尤为重要, 因此如何降低检测过程中ECG的伪差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

研发前沿

PU患病率高, 早期诊断对临床指导意义重大, 动态ECG常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用于PU患者的研究尚不多见, 减少动态ECG应用的伪差发生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报道

有研究报道接受动态ECG检查的患者实施综合优质服务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率.

创新盘点

本次研究将动态ECG应用于PU患者, 并分析其心存变异率, 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给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 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护理, 分析两组患者ECG伪差发生率及满意度, 在以往的文章中少见此研究方向,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应用要点

监测24 h动态ECG时, 采取系统化干预措施能够增加患者对检查目的及过程的知晓程度, 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检查, 更加注意日常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从而降低ECG伪差的发生率, 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名词解释

心率变异性: 检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无创性方法, 是衡量自主神经功能的定量指标.

同行评价

本文研究内容新颖, 视角独特, 实验设计严谨, 符合伦理要求, 能够将ECG的客观指标与患者主观感受相联系, 研究的数据能够充分体现出研究的结论, 研究的结论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非常好的指导价值.

同行评议者

宋艳燕, 副主任护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一病区; 王春英, 副主任护师, 山东省肿瘤医院外三病区; 王红, 副主任护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手稿来源: 自由投稿

学科分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手稿来源地: 天津市

同行评议报告分类

A级 (优秀): 0

B级 (非常好): B

C级 (良好): C

D级 (一般): D

E级 (差): 0

编辑:闫晋利 电编:杜冉冉

1.  杨 艺, 孟 宪生. 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世界中医药. 2017;12:951-955.  [PubMed]  [DOI]
2.  Ke MY. How to recognize and manag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with concomitant psychological disorder. Zhonghua Yixue Zazhi. 2012;92:2233-2234.  [PubMed]  [DOI]
3.  都 渝. CHF患者NT-proBHP水平和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河北医学. 2014;20:1298-1300.  [PubMed]  [DOI]
4.  袁 益敏. 强化皮肤护理在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反应中的影响. 大家健康. 2013;7:164-165.  [PubMed]  [DOI]
5.  金 鄂, 杨 春. 个体化健康指导在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中的应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0:3748-3749.  [PubMed]  [DOI]
6.  何 超, 洪 小飞. 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意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23:260-263.  [PubMed]  [DOI]
7.  周 艳萍, 吴 丽萍, 郑 名芳. 强化皮肤护理在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反应中的应用. 护理学报. 2012;19:68-69.  [PubMed]  [DOI]
8.  刘 燕, 刘 华英. 运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护士临床科研能力的实践与效果. 护理管理杂志. 2011;11:273-274.  [PubMed]  [DOI]
9.  朝 艳玲, 曾 辉, 王 宏川, 孙 秀才. 护理干预对降低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14;20:65-66.  [PubMed]  [DOI]
10.  何 萍. 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3;51:147-148.  [PubMed]  [DOI]
11.  闫 立敏, 王 岩, 栗 玉彬, 冯 萍, 韩 艳华, 李 秋颖, 张 柳.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9:2418-2419.  [PubMed]  [DOI]
12.  周 建华, 吴 慧慧, 许 大国.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河北医学. 2014;20:546-548.  [PubMed]  [DOI]
13.  沈仲元, 刘仁光, Shin Lin, 余平, 章其虎, 郁伟林, 竺英祺, 瞿敏红. 夜间呼吸时相的周期及形态特点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21:157-161, 164.  [PubMed]  [DOI]
14.  Koloski NA, Jones M, Talley NJ. Investigating the directionality of the brain-gut mechanism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Gut. 2012;61:1776-1777.  [PubMed]  [DOI]
15.  Palsson OS, Whitehead WE.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 primer for the gastroenterologist.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11:208-216; quiz e22-e23.  [PubMed]  [DOI]
16.  Wu JC. Community-based study on psychological comorbidity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26 Suppl 3:23-26.  [PubMed]  [DOI]
17.  吴 时胜, 张 飞. 胃肠动力、功能性疾病的神经胃肠病学研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7:95-96.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