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4.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04-15; 12(4): 757-762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4-15. doi: 10.11569/wcjd.v12.i4.757
乙型肝炎病毒新开放读码框架的确定及其意义
董菁, 成军, 杨倩
董菁, 成军, 杨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 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 10003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 C03011402, No. C30070689; 军队"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No. 98D063; 军队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 No. 98H038; 军队"十、五"科技攻关青年基金项目, No. 01Q138; 军队"十、五"科技攻关面上项目, No. 01MB135.
通讯作者: 成军, 100039, 北京市西四环中路100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 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cj@genetherapy.com.cn
电话: 010-66933391 传真: 010-63801283
收稿日期: 2003-11-13
修回日期: 2003-12-01
接受日期: 2003-12-16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4-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部分双链DNA病毒, 基因组长度只有3.2 kb, 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序列之间重叠, 甚至结构基因序列之间重叠, 因此HBV DNA序列的利用率之高实属罕见. 1979年首次报告HBV DNA的全基因序列并确定4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ORF)之后, 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在中国流行株HBV基因序列的分析中, 在前-S1和X基因之前, 分别发现了2段编码基因序列: 前-前-S基因长度135 bp, 编码产物为45 aa; 前-X基因长度168 bp, 编码产物为56 aa. 在前-前-S基因、前-X基因的上游存在启动子序列, 具有指导报告基因表达的活性. 对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基因型C型9例、B型1例、B/C混合型5例, 共31个克隆测序结果, 发现均存在前-前-S基因区. 17例CHB患者A型1例、B型3例、C型10例、B/C混合型3例, 共测序45个克隆, C型编码前-X区的克隆数占总编码克隆数的60%, C型不能编码前-X区的原因主要是A2608→C/T替换突变或C/A2733→T替换突变单一突变; 而B型、B/C型都不能编码前-X区蛋白, 主要因为双突变的存在.在HBV基因组中发现前-前-S和前-X基因序列的存在改写了HBV DNA编码基因序列研究的历史.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董菁, 成军, 杨倩. 乙型肝炎病毒新开放读码框架的确定及其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4): 757-762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November 13, 2003
Revised: December 1, 2003
Accepted: December 16, 200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4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部分双链DNA病毒, 不仅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而且与肝纤维化(LF)、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 全世界约有3.5亿人受到HBV感染, 危害严重, 但目前除了一小部分患者对干扰素(IFN)或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的治疗有一定应答之外, 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技术和方法[2-10]. 1979年Gelibert et al首次报告了HBV DNA的全基因序列并确定4个主要的开放读码框架(ORF)之后, 一直沿用至今[11]. HBV基因组只有3.2 kb, 其结构特点是结构基因与调节基因序列之间重叠, 甚至结构基因序列之间重叠, HBV DNA序列的利用率之高实属罕见[12-20]. 关于这一紧密DNA结构中是否存在新的编码序列, 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 最近我们对于中国HBV流行株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 发现了前-前-S和前-X基因序列, 改写了HBV DNA编码基因序列研究的历史[21-24].

1 乙型肝炎病毒新开放读码框架的(再)发现及其验证
1.1 前-前-S区定义

1979年, Gelibert et al首次报告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的全序列, 并定位了4个开放读框(ORF). 我国学者于1984年报道了大陆HBV株(adr)的序列[25]. 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 存储了200多个HBV全基因组序列, 但之后学者对4个ORF分区的界定并无异议, 沿用至今. 1995年, Gunther et al利用长距离多聚酶链反应(LA-PCR)技术, 辅以TA克隆法将患者体内的HBV基因组克隆到质粒载体中, 该方案保证了扩增片段与原模板之间的高度一致性, 又展示了模板多样性, 比Gelibert et al早先建立的研究方法操作更简便, 获得的数据更精确[26].

本研究利用LA-PCR技术扩增了中国HBV流行株DNA全基因序列, 在分析所获得的5个克隆的过程中, 在前-S1区之前发现还存在一个ORF, 长度135 bp, 编码45 aa, 命名为前-前-S区. 初期选择的GenBank中6个其他血清型的HBV克隆株进行比较, 其中3个克隆具有前-前-S区ORF. 应用DNASIS软件的蛋白质分析功能分析了前-前-S、前-S1、前-S2和S基因的完全表达产物, 前-前-S区较以往认为的大蛋白多出一个小的疏水区. 其中的19(21)个疏水氨基酸在前-前-S区形成了一个小的疏水功能域, 可能与蛋白的空间折叠或表面蛋白合成后分泌有关. 前-前-S多肽推断氨基酸序列中含有6个亮氨酸(L), 分别位于第3、9、15、19、27、39位, 前3个L是否可形成亮氨酸拉链结构, 尚需要进一步证实[21-24].

我们应用了2种方法来证实前-前-S区的真实存在. 首先是在GenBank中选择不同血清型的HBV基因组全序列, 应用DNASIS软件重新确定其ORF, 结果发现甘人宝et al、Mukaide et al[27]、Okamoto et al[28]报告的HBV基因组序列中均存在前-前-S区. 其次是利用NIH网站的BLAST同源基因序列搜索软件, 将前-前-S区编码氨基酸序列输入后进行同源性搜索, 结果发现已经存入GenBank中的序列中, 有5个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 GenBank注册号分别为: BAA32849、S43492、CAA25747、BAA89327和CAB38230(未发表资料, 1998年), 氨基酸残基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93%、93%、77%和66%. 综合上述2种方法证实的结果以及我们的资料, 可以肯定前-前-S区是实际存在的[29-35].

前-前-S区ORF最早在1983年Fujiyama et al[36]克隆的adr亚型的S基因产物中被提及, 作者认为存在一身份不明的ORF(unidentified reading frame); 而Mimms et al[37]将Fujiyama et al报告的克隆(S43492)进行再分析后, 认为该段多肽是前-S1多肽内部, 他们认为的前-S1长度为164 aa, 而不是通常认为的119 aa或108 aa.我们认为多种资料的研究结果证明前-前-S区的存在, 以往的研究认为该区的编码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因而未加以重视[38-45]. 我们分析的结果提示具有前-前-S区的HBV克隆株多来自日本和中国, 欧美学者在最初的研究中获得的样本存在一定的偏差, 这可能是忽视该区域的原因之一. 另外, 由于目前仍缺乏对HBV的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资料, 因而早期发现前-前-S区的学者可能认为一些位点发生变异, 而不认为这是一种主流现象, 但我们对其他学者获得的克隆进行分析也发现了前-前-S区, 应当认为前-前-S区的存在不是一种个别现象, 至少在中国和日本是非常常见的[46-50].

总之, 在HBV前-S1 ORF之前存在有一融合编码的ORF, 我们将其命名为前-前-S区. 如前-前-S多肽的表达得到进一步证实, 将对HBV感染的检测、疫苗设计、HBV进入肝细胞机制(受体学说)、表面抗原的表达过程及功能、宿主抗感染机制、肝细胞癌产生机制研究均产生重大影响[51-55].

1.2 前-X基因定义

本研究在分析所获得的5个HBV全基因组, 在X区之前发现还存在一个ORF, 长度168 bp, 编码56 aa. 以G683-A2编码的前-X多肽分析, 该多肽分子量约为6.2 kD, 有15个疏水氨基酸, 24个极性氨基酸. 应用DNASIS软件的蛋白质分析功能分析了前-X-X基因的完全表达产物, 前-X区较以往认为的X蛋白多出一个小的亲水区. 前-X区编码多肽含有5个C, 可能形成多个二硫键, 易于产生新的二级结构. 前-X多肽含有24个极性氨基酸, 形成一个亲水功能域, 可能影响到整个蛋白的空间构象. 根据针对前-X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发现该区域含有多个S, 可能是磷酸化的重要区域, 与细胞内信号转导有关.

我们也应用了2种方法来证实前-X区的存在. 其一是在GenBank中选择不同血清型的HBV基因组全序列, 应用DNASIS软件重新确定其ORF, 结果发现甘人宝et al揭示的HBV基因组序列中存在前-X区ORF. 其他亚型不表达前-X区多是由于前-X区起始密码子ATG发生替换突变所致, 其他亚型的克隆表现为TTG(X04615), 或CTG(克隆X02763、Z35717和G329640). 另一adr亚型克隆D12980保留了第一起始密码子ATG, 但在两个起始密码子之间由于发生替换突变, 而终止了前-X多肽的表达. 初步推定前-X区起始密码子处发生的替换突变可能是血清型特异性的. 其二是利用NIH网站的BLAST软件, 将前-X区编码氨基酸序列输入后进行同源性搜索, 结果发现已经存入GenBank中的序列中, 有19个克隆中含有的氨基酸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 分别为来自2组报道, 其中2个克隆是来自同一序列的不同解释, 另17个克隆均来自日本学者对肝细胞癌患者体内存在的HBV基因组分析所获得的. 我们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18例相关克隆的比较, 发现同源性为85%-94%. 这些克隆的共性为: 第一, 均为adr亚型; 第二, 均克隆自HCC患者.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证实的结果以及我们的资料, 可以肯定前-X区是实际存在的.

最早在1990年Loncarevic et al[56]自HCC患者血液中克隆的adr亚型的HBV基因组中提及了前-X区, 作者简单介绍了前-X区的存在; Takahashi et al[57]于1995年的研究结果认为前-X区与HCC有密切关系. 1998年, Takahashi et al自HCC患者体内克隆了40株HBV全序列, 其中38株为adr亚型, 之中的18株含有前-X基因, 作者综合以往的资料, 认为前-X基因与HCC有密切的关系. 但上述资料分析的患者病例数较少, 结论需要进一步推敲. 我们选择的患者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并不是HCC患者. 我们搜集的24株编码前-X基因的克隆均为adr亚型, 提示前-X区的存在可能是一种亚型特异性现象.

总之, 在HBV X基因之前存在有一融合编码的ORF, 为前-X区; 如前-X多肽的表达得到进一步证实, 将对HBV感染的检测、全X蛋白的功能、HBV的致癌机制的研究均会产生重大影响. 我们早先的研究探讨了X蛋白不同变异株的反式激活作用的强弱, 下一步将探讨前-X-X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

1.3 文献的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组在以往的研究中着重研究了HBV准种现象, 研究的结果提示HBV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是以准种群形式存在的. 本研究组应用新的序列分析软件, 利用GenBank中的信息资源, 对来自多家实验室的关于HBV基因组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提示HBV存在有新的ORF.

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GenBank中, 存储了200多HBV全基因组序列, 本研究初始以限定条件搜索出符合条件的HBV基因组序列共50株, 其中adr血清型28株, adw血清型22株, 经过比较发现, 28株adr血清型的病毒株总一致率为76.6%, 22株adw血清型的病毒株总一致率为73.9%, 提示近四分之一的序列位点表现为编码的多样性, 基因位点包括替换、缺失和插入突变等多种突变形式[58-62].

本课题组研究的50个病毒株中, 一共有43个克隆编码前-前-S基因, 不表达的7个克隆中5个克隆在前-前-S区起始密码子编码ATG处编码AGG, 而另2个克隆编码ATA. adr血清型28个克隆中前-前-S区的阳性率为100%, 一致率为85.2%, 高于adr血清型病毒株的总一致率76.6%; adw血清型22个克隆中前-前-S区的阳性率为98.5%, 一致率为74.8%, 与adw血清型总一致率的73.9%极为相近.

我们针对这50个病毒株的研究揭示: adr血清型28个克隆中, 25个克隆在前-X区起始密码子处编码为ATG, 前-X区起始密码子处编码为ATG的25个病毒株中, 14株自起始密码子ATG至X基因起始密码子ATG之间的区域的168 nt中无终止密码子, 提示这14个克隆均编码前-X基因, 另11株克隆发生C/A2733→T的替换突变, 导致前-X区表达被提前终止. adw血清型22个克隆中, 在前-X区起始密码子处均不表现ATG, 提示前-X区可能是adr血清型特异性的一种表现. 不表达前-X多肽的病毒株均是因为在前-X区起始密码子发生替换突变, 突变形式为A2608→C/T. 来自多个研究组的HBV病毒株基因组中均编码前-X基因, 我们认为这说明前-X基因是事实存在, 是被忽视的一段重要序列. 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在于: (1)获得的HBV基因组序列的数目尚少, 不足以展示HBV序列的多样性; (2)前-X区为adr血清型特异性现象, 在既往的研究中缺少对adr血清型HBV基因组的深入研究; (3)A2608→C/T替换突变、C/A2733→T替换突变以及上述2个位点的双替换突变导致前-X区多肽表达被终止, HBV编码的X蛋白自然自下一个ATG开始. 因此针对前-X区域的替换突变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总之, 我们应用现有的计算机软件对GenBank中存储的50个HBV病毒株全基因组进行了深入分析, 前-前-S区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而前-X区的编码具有adr血清型特异性特点, A2608→C/T和/或C/A2733→T替换突变是导致前-X基因编码失败的主要原因. 结合上述结果, 我们修正HBV基因结构图见图1, 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和抗体流行病学研究正在进行之中[63-65].

图1
图1 HBV各ORF修正图.
2 S区和X基因启动子的重新定义
2.1 前-前-S启动子

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组扩增前-前-S ORF中ATG上游277 bp核苷酸序列, 分析发现该序列富含TA(61%), 虽无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元件TATA盒, 但发现含有TATA样盒. 以分离克隆株G387-A7为模板将该序列进行克隆, 构建含报告基因CAT的重组质粒, 瞬时转染HepG2细胞, 酶联免疫黏附法(ELISA)方法检测氯霉素乙酰化酶(CAT)表达活性, 结果发现我们界定的前-前-S-基因启动子序列能够激活下游CAT的表达, 具有启动子的活性, 与pCAT-basic相比A值均明显升高. 重复试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Bogomolski et al 亦发现前-S2/S启动子不含典型的TATA盒, 但有启动子活性, 可与胞核提取物特异结合. 在与SP1、SP2比较的过程中发现, 前-前-S基因与SP1部分重叠, 这与SP2和前-S1的关系相似. 前-前-S-基因启动子完全包含在SP1中, 前-前-S-基因启动子与SP1的关系如何, 二者之间是相互重叠, 还是共用启动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前-前-S-基因ORF上游的序列具有启动子活性(图2)[23].

图2
图2 pCAT3-前-前-S-p转染HepG2细胞24 h后CAT的表达. 组1: pCAT-basic; 组2: pCAT-promoter ; 组3 pCAT3-前-前-S-p.
2.2 前-X基因启动子讨论

为进一步证实前-X区的初步研究结果, 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前-X基因ORF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25 bp核苷酸序列, 分析发现该序列含有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元件TATA盒, 与XP序列比较仅有30 bp的核苷酸重叠. 以分离克隆株G387-A7为模板将该序列进行克隆, 构建含报告基因CAT的重组质粒, 瞬时转染HepG2细胞, ELISA方法检测CAT表达活性, 结果发现确有启动子活性, 与pCAT-basic、pCAT-promoter相比A值均明显升高. 重复试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为研究前-X的存在提供了新的证据(图3)[24].

图3
图3 pCAT3-前-X-p转染HepG2细胞后CAT的表达. 组1: pCAT-basic; 组2: pCAT-promoter; 组3: pCAT3-前-X-p.
3 前-前-S基因和前-X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3.1 前-前-S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为证实前-前-S区的存在, 采用PCR-TA克隆-测序方法测定前-前-S区的编码方式, 同时以巢式PCR-多引物PCR法确定患者体内HBV基因型, 探讨基因型与前-前-S区编码区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15例患者中, 基因型C型9例, B型1例, B/C混合型5例; 共31个克隆测序结果, 均编码前-前-S区, 编码区长度135 bp, 编码45 aa. 见图4.

图4
图4 前-前-S区编码基因及蛋白质序列.

结果证实: 1. 前-前-S区编码是一种普遍现象; 2. 前-前-S区编码与HBV基因型无关.

3.2 前-X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为证实前-X区的存在, 采用PCR-TA克隆-测序方法测定前-X区的编码方式, 同时以巢式PCR-多引物PCR法确定患者体内HBV基因型, 探讨基因型与前-X区编码区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17例患者中, A型1例, B型3例, C型10例, B/C混合型3例; 共测序45个克隆, 其中发生A2608→C/T替换突变者15例, 发生C/A2733→T替换突变者13例, 发生双突变10例, 见表1.

表1 前-X区编码突变在HBV基因型中的分布.
A2608→C/T替换突变C/A2733→T替换突变双替换突变编码前-X区
A型0010
B型0062
C型53018
B/C0037
比例%11.16.722.260

上述结果证明: 1. C型编码前-X区的克隆数占总编码克隆数的66.7%,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BV C基因型是中国大陆地区主要流行基因型, 因此推断前-X区编码现象在中国HBV感染者中较为普遍, 这同时提示前-X区的编码具有一定的基因型特异性; 2. C型编码前-X区发生突变而终止前-X表达的原因主要以A2608→C/T替换突变或C/A2733→T替换突变单突变形式为主, 而B型、B/C型主要因为双突变的发生而导致了前-X区不编码蛋白(图5).

图5
图5 前-X区编码基因及蛋白质序列.

总之, 我们通过针对文献的再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了前-前-S区和前-X区的实际存在, 并重新确定了S区启动子和X启动子的位置, 提出全S基因和全X基因在HBV基因组中的新位置, 可能对HBV生活史、病毒受体、肝细胞的癌变等研究提出新的思路[66-68].

编辑: N/A

1.  成 军, 杨 守纯. 现代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 第1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179-182.  [PubMed]  [DOI]
2.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刘 友昭,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邵 清, 斯 崇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00;39:838-839.  [PubMed]  [DOI]
3.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斯 崇文. 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囊膜中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9:163-165.  [PubMed]  [DOI]
4.  刘 妍, 成 军, 董 菁, 夏 小兵, 李 克, 杨 继珍. 截短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初步研究. 肝脏. 2001;6:8-10.  [PubMed]  [DOI]
5.  刘 妍, 董 菁, 成 军, 夏 小兵, 李 克, 王 琳, 施 双双, 段 惠娟, 杨 继珍. 乙肝病毒X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反式激活SV40病毒早期启动子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26:404-406.  [PubMed]  [DOI]
6.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意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19:197-198.  [PubMed]  [DOI]
7.  Dong J, Cheng J, Wang QH, Liu Y, Wang G, Shi SS, Xia XB, Shao Q, Si CW.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quasispec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Chin J Infect Dis. 2001;19:199-203.  [PubMed]  [DOI]
8.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洪 源, 皇甫 竞坤, 王 刚,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病毒学报. 2001;17:270-272.  [PubMed]  [DOI]
9.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洪 源, 皇甫 竞坤, 王 刚,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26:823-825.  [PubMed]  [DOI]
10.  皇甫 竞坤, 董 菁, 邓 红, 成 军, 施 双双, 洪 源, 任 喜民,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序列突变及准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23-1325.  [PubMed]  [DOI]
11.  Gelibert F, Mandart E, Fitoussi F, Tiollais P, Charnay P.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 (subtype ayw) cloned in E.coli. Nature. 1979;281:646-650.  [PubMed]  [DOI]
12.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皇甫 竞坤, 施 双双, 张 国庆, 洪 源,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DNA序列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81-85.  [PubMed]  [DOI]
13.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王 刚, 洪 源,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2-123.  [PubMed]  [DOI]
14.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王 刚, 施 双双, 刘 妍, 夏 小兵, 李 莉, 张 国庆,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264-266.  [PubMed]  [DOI]
15.  董 菁,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准种特点的研究. 中国病毒学. 2002;17:22-26.  [PubMed]  [DOI]
16.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研究的临床意义.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2-115.  [PubMed]  [DOI]
17.  董 菁, 李 进,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洪 源, 王 业东,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6-118.  [PubMed]  [DOI]
18.  董 菁, 成 军, 皇甫 竞坤, 洪 源, 王 刚, 陈 国凤,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序列个体化变异的初步观察.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9-121.  [PubMed]  [DOI]
19.  刘 妍, 董 菁,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刚, 王 琳,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异质性及对其反式激活功能的影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5-127.  [PubMed]  [DOI]
20.  刘 妍, 董 菁, 皇甫 竞坤, 成 军, 韩 萍, 牟 劲松, 李 克, 钟 彦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基因异质性及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8-130.  [PubMed]  [DOI]
21.  董 菁,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前-S区编码基因的界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91-1096.  [PubMed]  [DOI]
22.  董 菁,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X编码基因的界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97-1101.  [PubMed]  [DOI]
23.  杨 倩, 董 菁, 成 军, 刘 妍, 洪 源, 王 建军, 张 树林.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前-S-编码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确定及转录活性的鉴定.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762-764.  [PubMed]  [DOI]
24.  杨 倩, 董 菁, 成 军, 刘 妍, 洪 源, 王 建军, 王 琳, 张 树林.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X-编码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确定及转录活性的鉴定.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765-767.  [PubMed]  [DOI]
25.  甘 人宝, 储 美谨, 沈 绿萍, 钱 苏雯, 李 载平. 克隆的adr亚型乙型肝炎病毒(pADR-1)的核苷酸顺序. 中国科学B辑. 1986;5:55-65.  [PubMed]  [DOI]
26.  Gunther S, Li BC, Miska S, Kruger DH, Meisel H, Will H. A novel method for efficient amplification of whole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s permits rapi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reveals deletion mutants in immunosuppressed patients. J Virol. 1995;69:5437-5444.  [PubMed]  [DOI]
27.  Mukaide M, Kumazawa T, Hoshi A, Kawaguchi R, Hikiji K.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subtype adr (SRADR)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Nucleic Acids Res. 1992;20:6105.  [PubMed]  [DOI]
28.  Okamoto H, Imai M, Shimozaki M, Hoshi Y, Iizuka H, Gotanda T, Tsuda F, Miyakawa Y, Mayumi M. Nucleotide sequence of a cloned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 subtype ayr: comparison with genomes of the other three subtypes. J Gen Virol. 1986;67:2305-2314.  [PubMed]  [DOI]
29.  韩 萍, 刘 妍, 成 军, 王 刚, 陆 荫英, 李 克, 李 莉. 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上调c-myc基因表达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41-144.  [PubMed]  [DOI]
30.  成 军, 董 菁, 刘 妍, 李 莉, 斯 崇文, 王 勤环, 张 玲霞, 陈 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09-211.  [PubMed]  [DOI]
31.  董 菁,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2002;22:27.  [PubMed]  [DOI]
32.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刘 友昭,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邵 清, 斯 崇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7-19.  [PubMed]  [DOI]
33.  皇甫 竞坤, 董 菁, 邓 红, 成 军, 施 双双, 洪 源, 任 喜民,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前S2基因序列异质性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02;41:233-236.  [PubMed]  [DOI]
34.  董 菁, 施 双双, 王 业东, 皇甫 竞坤, 洪 源, 李 莉, 张 玲霞, 成 军. cDNA文库噬菌体展示法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结合蛋白筛检.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321-322.  [PubMed]  [DOI]
35.  董 菁, 施 双双, 张 国庆, 皇甫 竞坤, 洪 源,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异质性检测的初步研究. 临床检验杂志. 2002;20:72-74.  [PubMed]  [DOI]
36.  Fujiyama A, Miyanohara A, Nozaki C, Yoneyama T, Ohtomo N, Matsubara K. Cloning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s, subtype adr. Nucleic Acids Res. 1983;11:4601-4610.  [PubMed]  [DOI]
37.  Mimms LT, Solomon LR, Ebert JW, Fields H. Unique preS sequence in a gibbon-derived hepatitis B virus variant.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3;195:186-191.  [PubMed]  [DOI]
38.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刘 妍,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李 克, 邵 得志,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20:148-151.  [PubMed]  [DOI]
39.  Lu YY, Li K, Cheng J, Wang L, Liu Y, Zhang LX.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re-S1 gen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yeast.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 Int. 2002;1:238-242.  [PubMed]  [DOI]
40.  刘 妍, 成 军, 张 跃新, 段 惠娟, 牟 劲松, 韩 萍,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截短型HBsAg中蛋白反式激活基因的克隆.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20:218-221.  [PubMed]  [DOI]
41.  董 菁, 施 双双, 张 国庆,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同时阳性患者体内S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535-537.  [PubMed]  [DOI]
42.  董 菁, 刘 妍, 皇甫 竞坤, 施 双双, 王 刚, 洪 源, 陈 国凤, 李 莉, 陈 菊梅,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11:130-135.  [PubMed]  [DOI]
43.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洪 源, 郎 振为, 皇甫 竞坤, 李 莉, 斯 崇文. HBsAg中蛋白与IL-18联合核酸免疫HBsAg转基因小鼠的实验研究.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2002;22:518-519.  [PubMed]  [DOI]
44.  刘 妍, 成 军, 王 刚, 李 克, 段 惠娟, 王 琳,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HCV核心蛋白与截短型HBV表面抗原中蛋白协同反式激活功能的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10:354-357.  [PubMed]  [DOI]
45.  Deng H, Dong J, Cheng J, Huangfu JK, Shi SS, Hong Y, Ren XM, Li L. Quasispecies groups in the core promoter reg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 Int. 2002;1:392-396.  [PubMed]  [DOI]
46.  陆 荫英, 李 克, 王 琳, 刘 妍, 王 业东, 成 军,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结合蛋白的筛选.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11:8-10.  [PubMed]  [DOI]
47.  陆 荫英, 王 琳, 刘 妍, 李 克, 成 军, 张 玲霞,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161-163.  [PubMed]  [DOI]
48.  刘 妍, 成 军, 陆 荫英, 王 刚, 牟 劲松,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11:5-7.  [PubMed]  [DOI]
49.  刘 妍, 成 军, 邵 得志, 王 琳, 钟 彦伟, 董 菁, 李 克, 李 莉. HCV核心蛋白与HBV X蛋白协同反式激活作用的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3;17:39-41.  [PubMed]  [DOI]
50.  陆 荫英, 王 琳, 刘 妍, 李 克, 成 军, 张 玲霞,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金属硫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28:451-453.  [PubMed]  [DOI]
51.  陆 荫英, 王 琳, 成 军, 李 克, 刘 妍, 张 玲霞.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BcAg肝细胞结合蛋白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426-429.  [PubMed]  [DOI]
52.  陆 荫英, 王 琳, 李 克, 刘 妍, 成 军, 张 玲霞. HBeAg肝细胞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422-425.  [PubMed]  [DOI]
53.  王 春花, 成 军, 郎 振为, 刘 妍, 王 建军, 杨 倩, 纪 冬, 党 晓燕.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XTP3的克隆化研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3;12:229-232.  [PubMed]  [DOI]
54.  成 军, 刘 妍, 洪 源, 王 建军, 杨 倩.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调节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20-924.  [PubMed]  [DOI]
55.  成 军, 刘 妍, 洪 源, 王 琳, 钟 彦伟, 董 菁, 王 刚.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10的克隆化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25-929.  [PubMed]  [DOI]
56.  Loncarevic IF, Zentgraf H, Schroder CH. Sequence of a replication competent hepatitis B virus genome with a preX open reading frame. Nucleic Acids Res. 1990;18:4940.  [PubMed]  [DOI]
57.  Takahashi K, Brotman B, Usuda S, Mishiro S, Prince AM. Full-genome sequence analyse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strains recovered from chimpanzees infected in the wild: implications for an origin of HBV. Virology. 2000;267:58-64.  [PubMed]  [DOI]
58.  洪 源, 刘 妍, 成 军, 杨 倩, 王 建军. 应用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反式调节基因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943-946.  [PubMed]  [DOI]
59.  成 军, 董 菁, 刘 妍, 王 琳, 钟 彦伟, 王 刚. 准种是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基本方式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238-1240.  [PubMed]  [DOI]
60.  刘 妍, 成 军, 王 琳, 王 建军, 陆 荫英, 李 克.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1的克隆化与序列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07-1113.  [PubMed]  [DOI]
61.  成 军, 董 菁, 洪 源, 刘 妍, 钟 彦伟, 王 琳, 王 刚, 张 玲霞, 陈 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全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83-1090.  [PubMed]  [DOI]
62.  刘 妍, 成 军, 王 琳, 王 建军, 陆 荫英, 李 克. 羧基末端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反式激活基因1的克隆化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02-1106.  [PubMed]  [DOI]
63.  成 军, 董 菁.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复杂性的新认识.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73-1080.  [PubMed]  [DOI]
64.  陆 荫英, 陈 天燕, 成 军, 梁 耀东, 王 琳, 刘 妍, 李 克, 张 健, 邵 清,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前-S2蛋白结合蛋白S2-29新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14-1117.  [PubMed]  [DOI]
65.  陆 荫英, 邵 清, 成 军, 陈 天艳, 王 琳, 梁 耀东, 刘 妍, 张 健, 李 克, 张 玲霞.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结合蛋白E-19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18-1121.  [PubMed]  [DOI]
66.  陆 荫英, 陈 天艳, 成 军, 邵 清, 梁 耀东, 王 琳, 刘 妍, 张 健, 李 克, 张 玲霞.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鉴定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新基因C-12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22-1125.  [PubMed]  [DOI]
67.  张 忠东, 成 军, 钟 彦伟, 杨 倩, 王 业东, 董 菁, 杨 艳杰, 张 树林. 羧肽酶N调节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表达活性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31-1134.  [PubMed]  [DOI]
68.  陆 荫英, 陈 天艳, 成 军, 梁 耀东, 王 琳, 刘 妍, 张 健, 邵 清, 李 克,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2突变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126-1130.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