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20.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0-07-08; 28(13): 538-543
Published online 2020-07-08. doi: 10.11569/wcjd.v28.i13.538
脐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及对脑肠肽的影响
俞蕾敏, 张娅丽, 王延武, 叶蔚, 吕宾
俞蕾敏, 张娅丽, 叶蔚, 杭州市中医院消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俞蕾敏, 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王延武,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7
吕宾,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6
基金项目: 杭州市科技计划引导项目, No. 20181228Y32;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 No. 2019RC250.
作者贡献分布: 俞蕾敏与叶蔚负责课题设计; 俞蕾敏、张娅丽及王延武完成研究过程; 俞蕾敏完成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 吕宾负责论文审校.
通讯作者: 叶蔚, 博士, 主任医师, 310007, 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 453 号, 杭州市中医院消化科. yewei7752@163.com
收稿日期: 2020-03-30
修回日期: 2020-06-01
接受日期: 2020-06-12
在线出版日期: 2020-07-08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发病率高, 发病机制复杂, 脑-肠轴失调是近年研究热点. 调控脑肠肽的释放平衡, 成为治疗IBS疾病的靶点.

实验动机

西医治疗手段有限, 治疗效果差, 病情易反复. 在中医宝库中寻找治疗IBS的有效手段并阐明其治疗机制, 将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的临床诊治提供崭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实验目标

明确脐针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与机制, 便于今后在基层及社区医疗卫生单位广泛推行.

实验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IBS-D患者纳入临床实验,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 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脑肠肽含量变化. 将基础研究的检测手段融入临床实验, 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具有先进性.

实验结果

本篇论文研究达到实验目标. 治疗后脐针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脐针组SF-36量表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脐针组患者血清脑肠肽含量显著下降. 故脐针治疗IBS-D具有显著疗效.

实验结论

脐针能有效提高IBS-D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理精神状态, 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肠肽分泌相关. 对于存在药物禁忌症的患者或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 无疑是一种较佳选择.

展望前景

本研究部分结果局限于临床样本数量. 今后需进行多中心, 大样本, 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研究. 且对于脐针降低脑肠肽的具体分子机制将在今后开展基础实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