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9.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08-08; 27(15): 948-953
Published online 2019-08-08. doi: 10.11569/wcjd.v27.i15.948
三间隙引流术在腺源性肛周脓肿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张心怡, 金黑鹰, 王灿, 王俊, 张春霞, 叶晓瑞, 杨阳, 刘建磊, 朱雅
张心怡, 王灿, 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0023
张心怡,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医肛肠疾病的临床研究.
金黑鹰, 王灿, 王俊, 张春霞, 叶晓瑞, 杨阳, 刘建磊, 朱雅,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7
作者贡献分布: 此课题由张心怡、金黑鹰、王俊、张春霞、刘建磊及朱雅设计; 研究过程由张心怡、金黑鹰、王灿、王俊、张春霞、叶晓瑞、杨阳、刘建磊及朱雅完成; 病例收集及数据采集由张心怡、王灿、张春霞完成; 数据分析由张心怡、叶晓瑞及杨阳完成; 本论文写作由张心怡及金黑鹰完成.
通讯作者: 金黑鹰, 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210017,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湖路23号,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中心. jinheiying@hotmail.com
电话: 025-83291219
收稿日期: 2019-06-03
修回日期: 2019-06-20
接受日期: 2019-08-02
在线出版日期: 2019-08-08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肛痈(肛周脓肿)是一种肛周疾病, 有文献研究报道肛周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 且感染可沿肛周间隙发展、蔓延. 因此明确脓肿位置、彻底引流是治疗关键. 单纯切开引流术后, 约有7%-66%的患者发生肛瘘; 为降低肛瘘形成率, 部分学者在引流时对可疑瘘管切开或挂线, 称之为"根治性脓肿手术". 该手术术后肛门缺损或失禁的可能性大; 且患者在引流术后有一部分不发生肛瘘, 所以对全部患者行括约肌的切开缺乏理论依据.

实验动机

为了使腺源性肛周脓肿的治疗及肛门功能的保护达到更高水平, 我们根据肛周脓肿发病的中西医病机及生理病理机制, 设计了一种新的术式, 即"肛周脓肿三间隙引流"(three-cavity clearance, TCC), 术中充分引流潜在感染间隙, 并行全括约肌保留, 进而减少对肛门功能的损伤以及术后疾病的复发、肛瘘的发生等,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实验目标

拟通过此项纳入64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明确TCC在腺源性肛周脓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这一新的手术方式提供确切的临床依据, 希望在临床得到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实验方法

(1)本项目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 拟定患者知情同意书、病例观察表; (2)确定本研究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以使本研究开展时技术操作规范一致; (3)选取2017-01/2018-0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诊疗中心收治的行肛周脓肿TCC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队列, 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术的患者, 以年龄差距5岁以内、性别相同且脓肿部位相同与三间隙引流组进行1:1配对, 共64例. 通过临床观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相结合,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瘘形成率及肛门失禁情况.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4)本研究拟在统一的手术方案流程下进行, 手术参与者接受相关的手术培训.

实验结果

三间隙引流组的肛瘘形成率为6%, 明显低于单纯切开引流组(34.0%, P<0.01); 三间隙引流组与单纯切开引流组均未出现肛门失禁的情况; 两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结论

"肛周脓肿三间隙引流"的设想即根据脓肿形成的过程, 将肛管直肠周围分为三个间隙, 即黏膜和内括约肌之间的黏膜下间隙、括约肌间间隙和外括约肌以外间隙, 并认为, 如果在脓肿切开时将这三个间隙同时切开、清理了其中的感染, 其可能会降低肛周脓肿术后肛瘘的发生率. 通过本次研究, 证明肛周脓肿TCC是一种安全的完全肛门括约肌保留术式、能有效降低术后肛瘘形成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望前景

现有的研究包括此次研究病例数较少, 随访时间较短, 且国外目前未见相关报道研究, 缺少了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这一理论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所得的结论还需要大样本数据来证实.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更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为这一新的术式提供确切的临床依据, 扩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