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9.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11-08; 27(21): 1295-1303
Published online 2019-11-08. doi: 10.11569/wcjd.v27.i21.1295
药物性胆汁淤积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
厉文, 袁芳, 王来友
厉文, 袁芳, 王来友, 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6
厉文,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药物性胆汁淤积发生机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No. 81673689.
作者贡献分布: 厉文根据导师的指导完成论文的初稿与综述; 袁芳进行了修改补充; 王来友进行了最后的审校与完善.
通讯作者: 王来友, 教授,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东路280号, 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 wanglaiyou@gdpu.edu.cn
电话: 020-39352123
收稿日期: 2019-04-29
修回日期: 2019-05-29
接受日期: 2019-08-02
在线出版日期: 2019-11-08
Abstract

药物性胆汁淤积(drug-induced cholestasis, DIC)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 生物制剂, 传统中药, 天然药及其代谢产物等所引发的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而导致胆酸在肝组织或循环系统内的蓄积.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临床用药种类及联合用药的比例增加, 作为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常见表现形式的DI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引起包括临床药师在内的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DIC所致的肝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被两类生物反应所触发: 胆酸蓄积所导致的损害性反应, 以及机体旨在清除蓄积胆酸的适应性反应. DIC涉及的机制涉及转运蛋白, 肝细胞, 胆小管等功能或微观结构的改变. DIC目前仍然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 发现可疑导致DIC药物时, 及时停用, 根据DIC的临床症状选用合适的药物缓解, 极少数进展至肝衰竭的重症患者者可考虑肝移植以挽救生命. 对DIC发生机制的准确理解有助于新药开发与上市后体内DILI预测与预警模型的优化, 推动防治方案的完善与相关干预药物的研发. 本文综述DIC的病理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进展, 以期为DIC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Keywords: 药物性胆汁淤积; 病理机制; 防治

核心提要: 药物性胆汁淤积(drug-induced cholestasis, DIC)是药物性肝损伤常见表现形式, 发病率逐年上升. DIC涉及的机制涉及转运蛋白, 肝细胞, 胆小管等功能或微观结构的改变. 针对其发生机制, 研究, 探索或开发DIC有效防治策略与药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