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line 2018-12-08. doi: 10.11569/wcjd.v26.i34.1996
修回日期: 2018-10-30
接受日期: 2018-11-08
在线出版日期: 2018-12-08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活性逆向变化的影响因素.
将2010-09/2015-09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住院的516例慢性乙肝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 血清ALT活性≤40 IU/L的病例为实验组, 血清ALT活性>40 IU/L的病例为对照组.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率为25.78%(133/516), 其中, 合并肝硬化患者人群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率为51.18%(65/127), 显著高于未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率17.48%(68/389),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及甘油三酯含量较低, P<0.05, 血清球蛋白及尿酸含量较高,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合并肝硬化及血清尿酸含量与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P<0.05, 而血清白蛋白、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及氯离子含量与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P<0.05.
合并肝硬化, 血清球蛋白和尿酸含量升高, 以及血清白蛋白、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钾离子、钙离子、氯离子及甘油三酯含量等降低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相关的影响因素, 因此, 在临床上血清ALT活性与慢性乙肝临床症状不一致时, 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可能会发生改变.
核心提要: 当肝细胞受损,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即可由肝细胞内释放到血液中, 此时, 血清ALT活性升高. 然而, 有报道指出, 血清ALT活性变化的幅度有时与肝病临床表现不一致, 我们将此现象称之为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 研究血清ALT活性逆向变化的意义将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血清ALT活性在肝病诊断中的作用, 最终达到提高肝脏疾病诊断准确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