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7.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03-18; 25(8): 670-683
Published online 2017-03-18. doi: 10.11569/wcjd.v25.i8.67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与现状
池肇春
池肇春, 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 山东省青岛市 266011
池肇春, 教授, 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肝病的临床与研究.
作者贡献分布: 本文由池肇春单独完成.
通讯作者: 池肇春, 教授, 主任医师, 266011,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路1号, 青岛市市立医院消化内科. c.z.chow@163.com
电话: 0532-88786091
收稿日期: 2017-02-09
修回日期: 2017-02-23
接受日期: 2017-02-27
在线出版日期: 2017-03-18
Abstract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全世界最多见和最重要的慢性肝病, 由于成人和儿童肥胖流行率增加, 其发病率迅速增加, 发病率高达17%-33%,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1/3-1/2可能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单纯性脂肪肝随访10-20年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为0.6%-3.0%, NASH随访10-15年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5%-25%. 发生肝硬化后每年1%病例发生肝细胞癌. 有关NAFL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 普遍认为年龄、性别、肥胖、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肠道微生物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因此如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病机制, 可为治疗提供依据. 近几年陆续报道用细胞因子或基因为靶点, 对NAFLD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在当前NAFLD尚无特效治疗的情况下, 基因或靶向治疗对疾病的预后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当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Keyword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发病机制; 肥胖; 胰岛素抵抗;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细菌生态失衡

核心提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的重要性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由于炎症可进展到肝纤维化、肝硬化, 以致发生肝细胞癌. NAFLD是当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肝病,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单纯性脂肪肝预后良好, 但近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 他在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而且他也可向NASH演变, 因此摸清NAFLD发生机制, 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