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line 2015-10-28. doi: 10.11569/wcjd.v23.i30.4800
修回日期: 2015-10-07
接受日期: 2015-10-12
在线出版日期: 2015-10-28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在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治疗效果, 并对其可能的治疗机制进行探讨.
方法: 将C57BL/6小鼠的股骨骨髓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并体外标记获得BMMSCs; 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ConA, 选择最适剂量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 小鼠模型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移植不同剂量(1×105、5×105、1×106、1×107)的氯甲基苯甲酰胺(CM-Dil)标记的BMMSCs, 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治疗后24 h检测血清样本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的水平,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及白介素-4(interleukin-4, IL-4)的水平, 取肝脏的病理,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MSCs在肝组织内的定植情况, 并进行肝脏炎症活动度Knodell评分.
结果: 小鼠BMMSCs体外培养及鉴定后符合BMMSCs的特征, CM-DiL体外标记率可达90%以上; 随着ConA注射剂量的增加, 小鼠肝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增加, 15 mg/kg是诱导C57BL/6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最合适剂量; Ⅱ组、Ⅲ组小鼠血清ALT、AST、TNF-α、IFN-γ、IL-4的水平以及肝脏Knodel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肝组织内可见到植入的被标记的BMMSCs, 而在心、脾、肺等重要脏器并未观察到标记的BMMSCs.
结论: BMMSCs可治疗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IFN-γ及IL-4而实现.
核心提示: 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是导致急性肝衰竭、慢性炎症与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寻找一种有效控制免疫性肝炎的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MSCs)治疗刀豆蛋白A诱导的急性肝损害的有效性, 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 为临床上利用BMMSCs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