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line 2015-05-18. doi: 10.11569/wcjd.v23.i14.2200
修回日期: 2015-01-29
接受日期: 2015-04-01
在线出版日期: 2015-05-18
目的: 观察电针"胃病方"(足三里+中脘+内关)针刺留针不同时间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修复效应, 并探讨其最佳留针时间及时效关系.
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30 s、3、5、10、15、30 min不同留针时间组, 共8组. 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 TGF-α)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的表达.
结果: 10、15、30 min针刺治疗组TGF-α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 且15、30 min治疗组较其余4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15 min和30 min两组间比较, 并无明显差异. 各留针时间针刺组HSP70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 30 s、3、5 min 3组均与10、15、30 min比较, 后3组积分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前3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 min组与15、30 min比较, 后两组HSP70表达更为明显(P<0.05). 提示针刺可使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TGF-α和HSP70表达增强, 但针刺长时间留针(15 min和30 min两组)更具有显著的效果.
结论: 长时间留针能更有效的修复大鼠胃黏膜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内源性保护物质合成有关.
核心提示: 本课题首次研究"胃病方"的针刺时效关系,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后的信号反映及"胃病方"保护和逆转胃黏膜损伤的机制, 并为针刺治疗胃溃疡(gastric ulcer)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