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2.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09-18; 20(26): 2491-2495
Published online 2012-09-18. doi: 10.11569/wcjd.v20.i26.2491
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吴旭, 吴云峰, 毛朝亮, 吴中明
吴旭, 吴云峰, 毛朝亮,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吴旭, 吴中明, 遵义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研究室 贵州省遵义市 563000
吴旭,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感染免疫研究.
作者贡献分布: 此课题设计和论文撰写由吴旭完成; 研究过程由吴旭、吴云峰及毛朝亮操作完成; 课题设计、研究指导及论文审核修改由吴中明指导.
通讯作者: 吴中明, 教授, 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 遵义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微生物研究室. zhongming wu0552@sina.com
电话: 0852-8609545
收稿日期: 2012-03-16
修回日期: 2012-07-10
接受日期: 2012-07-19
在线出版日期: 2012-09-18
Abstract

目的: 观察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 HC)患者粪便中类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和梭状芽胞杆菌, 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肠道微生态的差异, 以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

方法: 收集2010-03/2010-12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所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9例, 并以13例同期健康在校大学生作对照, 收集粪便标本. 经固定、玻片上涂片,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LSCM)对细菌进行计数观察. 应用秩相关检测法进行分析.

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粪便中双歧杆菌、类杆菌、真杆菌-直肠梭菌、肠球菌、大肠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Z = -4.006、-4.34、-4.399、-4.174、-3.558、-3.95, 均P<0.01), 6种细菌的比例发生改变, 表现为双歧杆菌及类杆菌专性厌氧菌的数量减少, 大肠杆菌、直肠真杆菌-球形梭菌、肠球菌和芽胞杆菌的数量增多(P<0.05). 细菌数量及比例之间的这种改变与肝硬化病因及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Pugh)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肝硬化患者肠道中6种细菌数量及构成比发生改变, 肠道微生态的这种变化与肝硬化不同病因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Keywords: 肝硬化; 肠道微生态; 荧光原位杂交;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