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9.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差异
张灵云, 蓝宇, 王玘, 积水潭医院消化科 北京市 100035
作者贡献分布: 此课题由蓝宇设计; 操作过程由张灵云与王玘操作完成; 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由张灵云与蓝宇完成.
通讯作者: 蓝宇, 100035, 北京市, 积水潭医院消化科. lanyu-mail@sohu.com
电话: 010-58517177
收稿日期: 2009-01-01
修回日期: 2009-02-15
接受日期: 2009-02-16
在线出版日期: 2009-03-18
修回日期: 2009-02-15
接受日期: 2009-02-16
在线出版日期: 2009-03-18
Abstract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 即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发病机制的差异.
方法: 113例GERD患者, 根据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情况分为RE、NERD、BE三组, 比较三组患者内镜下表现、食管测压和24 h pH监测指标、合并食管裂孔疝(HH)情况的差异.
结果: RE组较NERD组与BE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低, 但无统计学差异. 食管体部各段的收缩波幅比较, RE组减低最明显, NERD组减低最少, 两组比较P<0.05; 无效食管运功比较, RE组较另两组明显增多(P<0.05). RE、NERD、BE组24 h食管pH监测的DeMeester计分分别为90.2、55.2、48.8; RE组以重度酸暴露多见(43%), 反流总时间阳性率较高; NERD组以轻度酸暴露多见(45.8%), 反流频率阳性率较高; BE组以长反流时间阳性率较高. HH在RE、NERD、BE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0%、14.6%、25.7%(P = 0.003).
结论: 下食管括约肌及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受损程度、酸反流情况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三种不同类型GERD食管黏膜损伤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
Keywords: 胃食管反流病; 分型; 发病机制; 食管测压; pH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