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8.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12-18; 16(35): 3946-3952
Published online 2008-12-18. doi: 10.11569/wcjd.v16.i35.3946
CD/5-FC自杀基因体系对肝、胆、胰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机制
刘国彦, 罗琪, 庄维纯, 杨素梅, 魏黎煜
刘国彦, 罗琪, 庄维纯, 杨素梅, 魏黎煜,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 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4
刘国彦, 硕士,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普通外科的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厦门市卫生局基金资助项目, No. wsk0509.
作者贡献分布: 课题设计及实验、数据分析及文章写作由刘国彦完成; 罗琪指导课题、实验及写作; 庄维纯、杨素梅及魏黎煜协助实验完成及数据整理.
通讯作者: 罗琪, 361004, 福建省厦门市,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 厦门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 xmzsh.luo@163.com
电话: 0592-2993162
收稿日期: 2008-08-05
修回日期: 2008-11-10
接受日期: 2008-11-10
在线出版日期: 2008-12-18
Abstract

目的: 通过CD/5-FC自杀基因体系对肝BEL-7402、胆QBC、胰BXPC-3三系肿瘤细胞杀伤效率的比较, 探讨影响这种杀伤差异的可能机制.

方法: 测定BEL-7402、QBC、BXPC-3三系肿瘤细胞的生长周期及倍增时间. FACS测定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三系肿瘤细胞瞬时转染效率. MTT法测定阳离子脂质体介导CD/5-FC自杀基因体系对瞬时转染的肝胆胰三系肿瘤细胞体外杀伤效率. 观察细胞倍增时间与转染效率与杀伤效率之间的关系. FACS对三系肿瘤细胞瞬时转染自杀基因后凋亡进行比较, 并用Hochest33342染色后进行观察.

结果: BEL-7402、QBC、BXPC-3的倍增时间分别是34.48、64.94、26.29 h. QBC细胞同BEL-7402及BXPC-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BEL-7402、QBC、BXPC3三系细胞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率分别为26.99%、2.25%、30.36%. BEL-7402和BXPC-3同QBC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 瞬时转染自杀基因后抑制效率分别为83.24%, 16.97%, 92.32%; 在CD/5-FC杀伤三系细胞可能的机制-凋亡的研究中, 三者凋亡率分别为27.8%, 5.49%, 36.5%.

结论: 生长周期短, 倍增时间快的细胞系瞬时转染率高, 对CD/5-FC自杀基因疗法比较敏感, 该自杀基因疗法可能对临床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Keywords: 自杀基因; 五氟胞嘧啶; 胞嘧啶脱氨酶; 瞬时转染; 肝; 胆管; 胰腺;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