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6.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08-28; 14(24): 2367-2371
Published online 2006-08-28. doi: 10.11569/wcjd.v14.i24.2367
Published online 2006-08-28. doi: 10.11569/wcjd.v14.i24.2367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预后
马大烈, 白辰光,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 上海市 200433
马大烈,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肿瘤病理和免疫病理研究, 近年来专于胃肠道间质瘤和淋巴瘤的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No. 30070743和No. 30471702 .
通讯作者: 马大烈, 200433, 上海市长海路174号,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科. madalie@126.com
电话: 021-25074853 传真: 021-25074604
收稿日期: 2006-04-18
修回日期: 2006-06-18
接受日期: 2006-06-26
在线出版日期: 2006-08-28
修回日期: 2006-06-18
接受日期: 2006-06-26
在线出版日期: 2006-08-28
Abstract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GIST中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的发现和基因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STI-571)的问世, 使GIST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 近年的研究认为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CD117阳性, 或者存在c-kit/PDGFRA基因突变, 由梭形或/和上皮样细胞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 其起源于比Cajal细胞更原始、向Cajal细胞分化的间叶干细胞. 根据目前相关基因学研究可将GIST分为3大类: c-kit基因突变型、PDGFRA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GIST.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从良性到显著恶性不等, 准确判断肿瘤预后仍有困难. 多数研究显示, 肿瘤的预后与其发生部位、大小、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肿瘤的免疫表型、基因改变以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对其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有待进一步细化研究.
Keywords: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诊断;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