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5.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06-15; 13(11): 1332-1334
Published online 2005-06-15. doi: 10.11569/wcjd.v13.i11.1332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张喜平, 封光华
张喜平, 封光华,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6
基金项目: 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资助项目, No. 2004BZ005.
通讯作者: 封光华,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浣纱路261号,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电话: 0571-87065701-11381
收稿日期: 2005-04-04
修回日期: 2005-04-08
接受日期: 2005-04-09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6-15
Abstract

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是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 组织器官的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是外科常见的一种损伤.由于小肠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和淋巴库, 小肠缺血再灌注除了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外, 更会由于细菌和毒素的释放, 移位到体循环而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发生系列反应, 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SIRS), 故对于小肠的I/R损伤研究目前倍受重视.对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人们先后提出了能量衰竭、氧自由基损伤、白细胞黏附、内皮细胞损伤与递质病等一系列学说.在近几年提出的细胞层面、基因层面和病理生理学层面上的一些新论断, 使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准确.目前对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 人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学说, 并针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 提出了许多防治的方法, 有预处理法、药物疗法、祖国传统医药疗法及一些基因、细胞层次上的疗法, 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防治方法这两方面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Keywords: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