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4.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2-15; 12(12): 2817-2821
Published online 2004-12-15. doi: 10.11569/wcjd.v12.i12.2817
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再生的关系
许翠萍, 韩德五, 张杨, 赵元昌, 尹镭
许翠萍,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韩德五, 张杨, 赵元昌, 尹镭, 山西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
许翠萍, 女, 1965-01-03生, 山西省介休市人, 汉族. 博士生,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慢性肝病相关研究, 发表论文15篇.
通讯作者: 许翠萍,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解放南路85号358信箱,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99jxcp@sina.com
电话: 0351-4184680
收稿日期: 2004-09-18
修回日期: 2004-10-13
接受日期: 2004-10-20
在线出版日期: 2004-12-15
Abstract

目的: 观察肝部分切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动态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

方法: 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假手术组(SO)和肝大部切除组(PH), 测定NC组及SO, PH组术后6, 12, 24, 36, 48, 72, 120, 168 h血浆ET浓度, 同时动态观察残余肝组织的再生情况.

结果: PH组大鼠血浆ET浓度在PH后6-72 h升高, 期间出现2次峰值, 第1次在PH后12 h, 第2次在PH后48 h, 明显高于NC组及SO组对应时间点(P<0.01), 72 h后迅速下降至NC组水平. PH后残余肝质量、肝再生率均出现明显的动态变化, 但分别与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 相关系数分别为-0.408(P>0.05), -0.167(P>0.05); PH后再生肝组织DNA合成S期肝细胞的数量、PCNA的标记指数均出现显著动态改变, 但分别与血浆ET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 相关系数分别为0.062(P>0.05), 0.058(P>0.05). NC, SO肝组织中上述反映肝再生的指标改变不明显.

结论: PH后残余肝再生全程中IETM的变化与肝再生程度的变化无关, 提示IETM对肝再生程度没有产生直接影响, 但不能否定因IETM所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而导致对肝再生的影响作用.

Keywords: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