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小肠疾病的研究现状
智发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
智发朝, 男, 1962年生, 河北省人.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国家重点学科)副主任,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承担全军及广东省基金7项, 获全军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四项. 近年来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等公开发表论文68篇. 是中华消化学会胃肠激素学组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消化病诊断和治疗》编委、《中华腹部疾病杂志》常务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委、《现代消化病及介入治疗》编委及责任编辑.
通讯作者: 智发朝,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 zfc@fimmu.com
收稿日期: 2002-07-23
修回日期: 2002-12-09
接受日期: 2002-12-18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5-15
修回日期: 2002-12-09
接受日期: 2002-12-18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5-15
Abstract
近年来, 随着检查手段的拓展, 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有了明显提高, 但对于怀疑小肠病变者, 尚缺乏切实有效的检查手段. 对于小肠血管性病变及小肠憩室, 血管造影及ECT阳性率高, 而对肠腔内隆起型病变, 双对比造影效果较好, 空肠上段及回肠末端病变, 首选内镜检查.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清楚显示黏膜形态, 成为小肠IBD的首要诊断方法, C-反应蛋白及血清α1-糖蛋白能反映疾病的活动, 是目前最常用或最敏感的活动性指标. 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复杂, 国内以感染性慢性腹泻及乳糖吸收不良引起者较为常见, 传统实验室检查尚无特异性, 有研究认为内窥镜下活检是诊断吸收不良的金标准. 治疗上对于小肠出血及肿瘤, 目前仍以手术为主, 根据病变不同, 也可镜下治疗. IBD尚缺乏根治疗法,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取传统药物、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疗法的开发和应用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有望成为IBD未来药物治疗的重要武器.
Keywords: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