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9.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07-28; 17(21): 2164-2170
在线出版 2009-07-28. doi: 10.11569/wcjd.v17.i21.2164
在线出版 2009-07-28. doi: 10.11569/wcjd.v17.i21.2164
分离方法 | 最适对象 | 优点 | 缺点 | 参考文献 |
机械分离法 | 小型动物及肝组织块 | 操作简单; 不需要复杂仪器和昂贵的胶原酶; 分离得到细胞的膜蛋白的成分和性质不易发生改变 | 所得细胞的收获量和成活率很低 | [3], [4] |
胰酶消化法 | 操作简单; 酶价格便宜 | 胰酶易造成肝细胞死亡, 使细胞活率低 | [17], [18] | |
胶原酶消化法 | 肝脏体积小的动物 | 操作简单; 细胞产率高、损伤小, 且细胞维持特异功能时间较长 | 胶原酶价格昂贵; 获得的肝细胞悬液多细胞团块存在 | [7], [18] |
离体胶原酶灌流法 | 该法具有较好的细胞收率 | 需要较高的操作水平; 需要摸索最适酶浓度和作用时间; 所得细胞活率低 | [9], [19] | |
半原位胶原酶灌流法 | 适用于大规模的肝细胞分离 | 不需要特殊设备; 半原位灌注使胶原酶的用量仅为原位灌注的1/4 | 操作技巧要求高; 易发生污染; 细胞易发生灌注再损伤而具有较低的生存能力 | [14], [18] |
Seglen两步灌流法 | 主要适用于中等大小动物 | 所得肝细胞较纯, 细胞存活率高; 可分离肝实质细胞及肝非实质细胞 | 操作过程复杂, 影响因素多, 细胞易污染; 需要恒流灌注装置, 胶原酶消耗量大 | [18], [20], [21] |
下腔静脉插管的逆向胶原酶灌注法 | 灌注效率高, 细胞收率高; 分离得到的细胞纯度高、生存能力强; 节省胶原酶; 细胞不易发生污染 | 该方法要求较高的操作技巧 | [9], [22] | |
Gerlach五步胶原酶灌流法 | 主要用于大规模肝细胞分离 | 分离效率高, 所得细胞纯度高; 灌注的同时分离肝脏, 可避免污染; 所得细胞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分化特性 | 操作过程复杂; 该方法的分离效果易受到不同的胶原酶浓度、动物体质量和月龄的影响 | [16] |
培养方法 | 最适对象 | 优点 | 缺点 | 参考文献 |
组织块贴壁培养法 | 操作简便, 流程短, 成本低 | 所培养的细胞数量有限、且细胞成分不纯; 细胞生长状态较差 | [6] | |
肝细胞-非实质细胞混合培养法 | 细胞具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和分化特性; 提高培养细胞的密度 | 需较高的细胞分离技术; 培养条件要求高 | [26], [46] | |
单层胶原培养法 | 操作简单; 细胞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 有一定的增殖能力. | 不能用于大规模细胞培养; 易使肝细胞失去分化表型 | [47], [48], [49] | |
双层胶夹层培养法 | 细胞生长状态好; 良好微环境有助于维持肝细胞功能和分化特性 | 需要昂贵的胶原; 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 | [50], [51] | |
微载体黏附培养法 | 动物细胞和人肝细胞系 | 具有相对较大培养空间; 培养环境均一, 避免发生接触抑制; 实现细胞可控生长; 细胞易于黏附, 生长状态好; 培养可自动化 | 细胞易失去正常形态和分化功能; 剪切力、营养供给等因素会影响细胞生存和分化; 存在使用安全性问题 | [30], [31], [32], [33], [49], [52] |
微囊培养法 | 培养的细胞具良好代谢活性; 能为细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细胞存活率高; 培养的细胞可用于异种移植 | 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 细胞培养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制约, 稳定性差 | [34], [35], [53] | |
球形聚集体培养法 | 适用于原代细胞培养 | 设备简单, 节省经费; 培养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生长状态和分化特性; 不需特殊载体; 实现了高密度细胞培养 | 需纯度较高的细胞来源; 需较高操作水平 | [36], [38], [54] |
微流体通道培养法 | 适用于微量原代细胞培养 | 所需细胞数量和试剂量少; 能维持细胞良好的生长和分化状态; 细胞能维持特异性表型 | 需特殊技术、花费大; 细胞生长速率慢、易感性低; 不能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 | [39] |
生物反应器培养系统 | 大规模细胞培养 | 可进行大规模细胞培养; 可避免异种细胞产物抑制细胞的生长、分化; 细胞生长状态好 | 需高的技术和经济支持; 细胞活力低; 肝细胞功能难以长期维持 | [40], [41], [42], [44], [45], [55], |
引文著录: 牟卉卉, 胡康洪. 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现状及展望.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21): 2164-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