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报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03-28; 21(9): 791-797
在线出版日期: 2013-03-28. doi: 10.11569/wcjd.v21.i9.791
管腔内局部照射诱发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仝甲钊, 曲波, 王耀明, 金世柱, 崔亚利, 辛然, 王蓓蓓, 姜海燕
仝甲钊, 曲波, 王蓓蓓, 白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6
仝甲钊, 在读硕士, 主要从事功能性胃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基金项目: 哈尔滨市科委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基金资助项目, No. 2018rfqys103.
作者贡献分布: 本文由王蓓蓓与白梅收集整理文献; 由仝甲钊完成综述; 曲波审校.
通讯作者: 曲波, 副教授, 15008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qubo_1970@hotmail.com
电话: 0451-86605143
收稿日期: 2013-01-24
修回日期: 2013-02-15
接受日期: 2013-02-20
在线出版日期: 2013-03-28

目的: 构建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 并进行临床应用方法学探讨.

方法: 应用不同初始活度的125I粒子链于SD大鼠食管管腔内进行局部照射, 分别于照射3、5、7 d后处死大鼠, 取全长食管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与空白组对照, 进行病理学分析. 观察初始活度0.8 mGi 125I粒子链食管腔内照射后2 wk内大鼠生存状况及其7 d组在1 wk、2 wk时大鼠全长食管组织的病理变化.

结果: 初始活度在0.6 mGi以上的5颗125I粒子组成的粒子链对SD大鼠行食管腔内局部照射5 d以上可诱发放射性食管损伤, 随粒子活度的增加, 放射性食管损伤逐渐加重. 术后, 125I粒子链可方便取出, 不会对大鼠食管进一步损伤, 且经125I粒子链食管腔内照射后SD大鼠可逐渐恢复饮食, 2 wk后大鼠食管放射性损伤有修复的趋势.

结论: 食管管腔内应用初始活度0.6 mGi以上的5颗125I粒子组成的粒子链接近零距离持续照射5 d以上能够引起放射性食管损伤. 食管腔内应用低能核素125I粒子链近距离放疗或许可为临床姑息治疗晚期食管癌提供方法学借鉴.

关键词: 放射性食管损伤; 125I粒子; 晚期食管癌; 短距离放射疗法; 动物模型

引文著录: 仝甲钊, 曲波, 王耀明, 金世柱, 崔亚利, 辛然, 王蓓蓓, 姜海燕. 管腔内局部照射诱发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9): 791-797
Development of a rat model of intraluminal local radiation-induced acute radioactive esophageal injury
Jia-Zhao Tong, Bo Qu, Yao-Ming Wang, Shi-Zhu Jin, Ya-Li Cui, Ran Xin, Bei-Bei Wang, Hai-Yan Jiang
Jia-Zhao Tong, Bo Qu, Shi-Zhu Jin, Bei-Bei Wang, Hai-Yan Jia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Yao-Ming Wa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Harbin 150036,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Ya-Li Cu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Ran Xin, Department of ICU,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Supported by: the Young Tal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nd of Harbin Municip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No. 2018rfqys103
Correspondence to: Bo Qu,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Baojian Road, Nangang District, Harbin 150086,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qubo_1970@hotmail.com
Received: January 24, 2013
Revised: February 15, 2013
Accepted: February 20, 201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8, 2013

AIM: To develop a rat model of acute radioactive esophageal injury by local irradiation of the esophagus with 125I seed chain and to explore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125I seed chain was used to locally irradiate the esophagus of SD rats. The rats were killed on days 3, 5 and 7 after irradiation to take the full-length esophageal tissue. Tissue samples were embedded in paraffin, sectioned, and subjected to HE staining for pathological analysis.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full-length esophageal tissue at one week and two weeks and living status at two weeks after intraluminal irradiation with 0.8 mGi 125I seed chain (initial activity 0.8 mGi)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hain of five 125I seeds, with an initial activity of > 0.6 mGi, could induce radioactive esophageal injury by intraluminally irradiating the esophagus for 5 d. Radioactive esophageal injury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in particle activity. 125I seed chain could be easily taken out postoperatively to avoid further esophageal injury. SD rats could gradually resume eating after intraluminal irradiation with 125I seed chain, and the injury tended to be repaired in two weeks.

CONCLUSION: The chain of five 125I seeds, with an initial activity of > 0.6 mGi, can induce radioactive esophageal injury by intraluminally irradiating the rat esophagus for five days. Intraluminal brachytherapy with low-energy radionuclide 125I seed chain may provide a clinical option for treatment of advanced esophageal cancer.

Key Words: Radioactive esophageal injury; 125I seeds; Advanced esophageal carcinoma; Brachytherapy; Animal model


0 引言

长期以来, 食管放射性损伤是头、颈及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他能够引起患者胸骨后疼痛、烧灼感、吞咽不适, 严重时甚至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且限制了放疗的剂量和进程[1]. 过去对食管放射性损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止痛解痉、抗菌消炎、保护消化系黏膜的对症处理上, 然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些年来, 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器官损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 且既往研究显示[3], 通过静脉注射骨髓细胞对接受单粒级高剂量照射的食管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干细胞主要通过向损伤组织处特异性归巢、分化来达到修复损伤组织的目的, 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食管放射性损伤的研究需要较精确的动物模型. 以往的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主要通过外照射[4,5], 虽然采用铅板遮蔽大部分照射野, 但仍然无法保证照射的精确性. 因此, 目前急需建立一种简单易行, 造模精确的动物模型, 且可以大样本的制作, 从而为预防、治疗放射性食管损伤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造模方法. 本研究通过使用125I粒子链对清洁级SD大鼠进行食管腔内持续局部照射, 后进行放射线学检查定位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成功建立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动物模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84只, 体质量280-300 g.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动物生长环境温度23 ℃±1 ℃, 湿度75%. 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 根据粒子初始活度的不同, 分别为0.4 mCi组(18只)、0.6 mCi组(18只)、0.8 mCi组(18只), 每个实验组按照射时间3、5、7 d再分为3个亚组, 共9组, 每组各6只SD大鼠; 另取24只SD大鼠, 为观察组, 分为A、B两组, 其中A组18只, 分组及处理同0.8 mCi组, 于照射后2 wk时处死. B组6只, 处理同0.8 mCi组7 d组, 于照射后1 wk时处死; 另设空白对照组6只. 容纳125I粒子的细管(一次性输尿管导管, 由上海上医康鸽医用器材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101103, 规格F4), 125I粒子(6711型, 呈圆柱状, 长4.8 mm, 直径0.8 mm, 半衰期为59.6 d, 能量为27.4-31.5 MeV X射线及35.5 MeV γ射线, 初始剂量率7.7 cGy/h, 由天津赛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7号缝合线; 放射性防护设备: 铅衣、铅眼镜、铅围脖、铅手套等; 缝合针; 直径0.7 mm导丝; X光机(荷兰PHILIPS公司); 病理切片机(LEICA SM2000R, 产自德国); 显微镜(中国Motic公司), 放大率100-400倍之间; HE染液; 10%水合氯醛; 利多卡因; 医用碘伏皮肤消毒液.

1.2 方法

1.2.1 125I粒子照射装置剂量学: 本实验放射源由5颗125I粒子沿粒子长轴方向无间隔紧密直线排列而成, 因此采用王耀明等[6]. 125I粒子链管内近距离治疗剂量学公式: D(r, θ) = Σ D(ri, θi), 其中, (r, θ)为关心点处的剂量率(单位: cGy/h), N为粒子数目, ri为关心点与各个粒子中心的距离, θi为关心点和粒子中心的连线与源长轴方向的夹角.

1.2.2 125I粒子照射装置的放置与组织处理: 所有大鼠均用10%水合氯醛(0.3 mL/100 g)行腹腔注射麻醉后仰卧固定于鼠板上. 实验组每个125I粒子照射装置放置5颗预置的125I粒子, 分别为0.4、0.6、0.8mGi, 对照组不放置125I粒子. 实验前, 对125I粒子照射装置、缝合线、缝针和SD大鼠口腔壁用碘伏进行消毒. 待固定好大鼠后, 用导丝分别把对应的125I粒子照射装置通过大鼠口腔送入每只大鼠的食管内, 送入深度选择为8 cm(此处可尽量减少对肺部敏感组织的照射), 后拔出导丝, 连接照射装置上的缝线于缝合针, 用利多卡因对大鼠尽量靠近咽部的口腔壁行局部麻醉后, 缝于大鼠口腔壁上从而固定125I粒子照射装置. 操作完毕, 分别通过X线拍摄定位, 确定125I粒子照射装置位于大鼠食管内. 大鼠复苏后, 给予进流食. 在对应照射时间后, 用10%水合氯醛行腹腔注射麻醉大鼠, 经X线检查确定125I粒子链位置, 后取出125I粒子照射装置, 同时处死实验组大鼠, 取全长食管组织, 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 经脱水、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处理后切片, 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食管组织病理变化, 并处理保存图像. 照射后观察组实验方法同上, 而在取出125I粒子照射装置后, 不予处死, 给予3 d组、5 d组、7 d组B组大鼠正常进食, 每天观察记录大鼠照射后2 wk内生存状态并记录大鼠进食、饮水情况. 其中7 d组大鼠在照射后2 wk时处死, 取全长食管组织, 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 照射后观察组7 d组A组在照射后1 wk时处死, 并取全长食管组织, 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

1.2.3 病理对照评分: 根据组织损伤程度[7]分为: 0: 黏膜层, 黏膜下层, 肌层及外膜层均无病理损伤; +: 黏膜上皮轻度坏死脱落(鳞状上皮层、棘细胞层破坏脱落. 基底层轻微破坏, 基底细胞间有微小裂隙, 基底层细胞中出现灶状核周空泡); ++: 黏膜上皮中度破坏(鳞状上皮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部分坏死脱落, 脱落范围小); +++: 黏膜上皮重度破坏, 全层剥脱, 脱落范围大.

根据炎细胞浸润深度及程度[7]分为: 0: 黏膜层, 黏膜下层, 肌层及外膜层均无炎细胞浸润; +: 固有层或黏膜下层有少量炎细胞(1-5 neutrophil/HP), 炎细胞未侵及肌层和外膜层; ++: 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均存在中量炎细胞(6-15 neutrophil/HP), 少量炎细胞侵及肌层或外膜层; +++: 大量炎细胞(>15 neutrophil/HP)浸润固有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每1个"+"算作1分. 放射性食管炎病理阴性积分为0. 放射性食管炎病理变化程度为组织损伤及炎细胞浸润积分之和.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各组放射性食管炎病理积分值的比较用One Way ANOV分析, 结果以mean±SD表示, 独立样本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125I粒子链置入大鼠食管腔结果

125I粒子照射装置通过大鼠口腔顺利置入食管腔预置位置, 拍摄X线定位可见125I粒子链整齐排列于食管腔内(图1), 口端缝线缝于口腔壁后2 wk时间内未见皮肤感染.

图1
图1 各动物模型125I粒子链照射装置X线定位.
2.2 食管及周围组织吸收剂量

根据王耀明等[6]的计算结果: 由于粒子的标量叠加作用, 10枚与20枚初始活度1 mGi的125I粒子组成的粒子链在距中心点以及端点垂直距离为0.5 cm处的剂量率(cGy/h, 1 Gy = 100 cGy)分别为13.7178 cGy/h、14.0896 cGy/h和7.0448 cGy/h、7.0703 cGy/h. 从结果中可见, 当粒子数目较多时, 由于关心点和粒子中心的连线与源长轴方向的夹角很小, 所以粒子链剂量率与粒子数目关系较小. 而我们的实验模型, 大鼠食管壁几乎紧贴输尿管导管, 食管壁距种子源的最近距离接近0.5 mm. 因此, 粒子周围食管组织接受到的放射剂量率将更高, 假设粒子活度为1 mGi, 粒子链周围食管组织接受到的放射剂量率范围理论上可高于7-13 cGy/h.

2.3 对照组正常食管组织HE染色表现

大鼠正常食管管腔内侧有一层薄的角化层, 黏膜层细胞排列紧密, 基底层细胞核染色较深, 向上皮侧蓝色逐渐变浅, 显示细胞分化良好. 固有层有稀疏的胶原纤维, 多为纤维母细胞. 肌层分为内环肌和外纵肌. 外膜层较薄, 各层食管组织未见炎细胞浸润(图2A).

图2
图2 不同初始125I粒子活度与照射时间放射性食管损伤的组织学变化. A: 正常对照组大鼠食管组织染色结果(HE×100); B: 0.4 mGi组照射7 d后大鼠食管组织染色结果(HE×100); C: 0.6 mGi组照射5 d后大鼠食管组织染色结果(HE×400); D: 0.8 mGi组照射7d后大鼠食管组织染色结果(HE×400); E: 0.8 mGi组照射7 d后1 wk食管组织染色结果(HE×400); F: 0.8 mGi组照射7 d后2 wk食管组织染色结果(HE×400).
2.4 实验组食管组织肉眼、病理表现

0.4 mCi组: 3、5、7 d组大鼠食管黏膜均未发生明显食管炎病理改变, 可于5 d和7 d组发现角化层增厚, 基底层细胞增生, 多边细胞层增厚, 少数血管轻度充血(图2B).

0.6 mCi组: 3 d组肉眼均未见明显改变, 经HE染色后, 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角化层增厚, 基底细胞增生, 多边细胞层增厚,血管轻度充血. 5 d组肉眼观未见明显变化.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食管上皮黏膜层少部分断裂、缺损, 血管充血, 固有层、黏膜下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2C). 7 d组肉眼可见管壁红肿, 管腔内侧病变区多处糜烂.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食管上皮角化层显著增厚, 黏膜层变薄, 多边形细胞及基底层细胞排列不规则, 且断裂、缺损增多, 血管充血明显. 固有层、黏膜下层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 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0.8 mCi组: 3 d组肉眼食管外观未见明显改变.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角化层增厚, 黏膜层细胞增生, 血管轻度充血. 固有层、黏膜下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5 d组肉眼可见食管外观轻度红肿, 管腔内侧部分黏膜层糜烂.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黏膜层多边形细胞和基底细胞排列紊乱, 且断裂、缺损明显增多, 血管充血明显. 固有层、黏膜下层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 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7 d组肉眼可见食管管壁红肿, 管腔内侧部分病变区可见部分区域明显糜烂, 表面不光滑.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上皮黏膜层变薄, 上皮层脱落的范围和深度较前面组明显加大, 血管充血明显. 固有层、黏膜下层可见较多炎症细胞浸润, 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甚至肌层也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图2D).

2.4 观察组125I粒子链持续照射7 d后1、2 wk时组织病理学分析

5颗初始活度0.8 mGi 125I粒子照射7 d后1 wk肉眼可见食管壁仍有轻度红肿, 管腔内侧部分黏膜层仍有糜烂, 但较术后减轻.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角化层增厚, 部分黏膜层区域可见断裂、缺损. 固有层、黏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 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 毛细血管充血明显(图2E). 照射7 d后1 wk时食管损伤、炎症细胞及组织变化总积分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照射7 d后2 wk肉眼食管外观较1 wk时明显好转, 仅见部分区域有轻微红肿, 管腔内侧未见明显糜烂, 黏膜较光滑. 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角质层、黏膜层变薄, 黏膜断裂、缺损明显减少. 固有层、黏膜下层仍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血管轻度充血. 照射7 d后2 wk与1 wk食管损伤、炎症细胞及组织变化总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结果表明射线照射后2 wk食管黏膜上皮已开始逐渐自行修复(图2F).

2.5 观察组125I粒子照射后2 wk内大鼠生存状况

观察组大鼠在对应时间取出125I粒子照射装置后, 分别可见各组大鼠进食和饮水减少, 状态较正常鼠差, 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术后1、3和5 d组逐渐开始恢复进食及饮水, 后随天数增加, 进食及饮水逐渐增加. 术后第2天, 7 d组B组逐渐恢复少量饮水及进食, 但进食量较少, 后随天数增加饮水及进食量逐渐增多(图3). 以上各组大鼠在术后1 wk左右饮食基本恢复正常, 至2 wk时无死亡.

图3
图3 平均每只大鼠每日进食、饮水量.
3 讨论

临床上对食管癌及胸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 照射野中的正常食管黏膜常发生充血、水肿, 表现为吞咽困难、局部疼痛、胸骨后烧灼感, 轻者摄入不足, 重者疼痛难以忍受, 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 甚至因此被迫停止放疗,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过去对放射性食管损伤的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然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还可能因为治疗不及时或不当, 造成严重的食管狭窄等并发症. 随着干细胞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食管放射性损伤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2], 且既往的研究证实了骨髓干细胞在受过照射的损伤食管中具有一定程度归巢、增生并分化的能力[3]. 而干细胞的特异性定向分化需要我们去建立一种精确的动物放射性食管损伤模型.

以往的造模方法[4,5]主要为外照射, 照射剂量率大, 短时间内使照射野接受非常大的射线剂量, 虽然在照射过程中用铅板遮蔽了除照射野外的其他部分, 但照射范围仍不够精确, 且对照射野深度无法把握, 不可避免地对食管周围组织同样造成较大的损伤. 125I粒子是一种新型低能核素, 半衰期59.6 d, 外部有一层用0.05 mm的钛(Ti)造成的包壳, 两端用Ti密封, 保证了使用时的安全性, 其内部有一根3 mm长的银丝, 表面涂有活性物质碘化银, 能够持续释放低剂量的X射线和γ射线, 有效照射半径为15-20 mm. 125I粒子放射剂量率低, 且放射剂量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 因此对粒子周围组织短时间内造成的损伤较低, 既往的多数研究[8-11]也证实了这一点. 这些优点为管腔内照射造模提供了可能.

我们采用5颗125I粒子组成的粒子链放置于SD大鼠食管内, 进行管腔内低剂量率持续照射, 且参照沈莉等[4]使125I粒子装置仅照射大鼠食管上段2 cm, 主照射野约占食管全长的25%, 从而避免了对放射性射线高敏的肺的损伤. 王耀明等依据美国医学物理家协会工作组43号报告(AAPM TG No. 43)及其更新报告[12,13]中的剂量计算模型以及相应的参数和实验数据, 以单枚剂量计算模型为基础, 利用"标量叠加"的方法, 从理论上推导并得到了多枚粒子剂量计算的数学模型, 为本实验剂量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的实验模型中, 放射性粒子与食管壁接触非常近(<0.5 mm), 因此无法根据王耀明等[6]的计算公式计算准确放射剂量, 但理论上1 wk内粒子周围食管组织接受到的放射剂量范围可达11-22 Gy. 以往的实验中, 郭金和等[8]采用2颗125I粒子照射2 wk可发现周围食管组织有炎症表现, 宋永彬等[14]采用1颗125I粒子手术种植于食管处, 1 wk即可发现食管炎症, 而我们采用5颗粒子, 且粒子的标量叠加效应将会产生更大的放射剂量, 因此可以在更短时间内造成放射性食管损伤. 据此, 本实验选择照射3、5、7 d来进行研究. 放射性食管损伤程度可通过光镜下食管组织的充血、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变化来判断, 因此我们的实验采用单纯光镜下病理变化打分方法, 评价大鼠食管放射性损伤程度, 并得出0.6-0.8 mGi 125I粒子链照射5 d以上可诱发放射性食管损伤. 考虑到粒子活度较大对实验人员安全的影响及对大鼠损伤程度较大, 因此建议实际应用时采用0.6 mGi活度125I粒子链持续照射7 d.

本实验过程中125I粒子照射装置存留于大鼠食管内, 由于食管的扩张性, 照射期间给予大鼠流食时对大鼠进食将无过多影响, 因此可应用于液体药物防治放射性食管损伤的研究, 但更适用于静脉注射药物研究, 因此符合我们通过静脉移植干细胞治疗食管放射性损伤的要求. 然而, 本实验方法术后约有20%的大鼠死亡, 考虑与自制125I粒子照射装置技术不成熟, 导致取出125I粒子照射装置过程中损伤食管有关. 因此我们认为此种造模方法更适用于食管较粗的动物.

另一方面, 目前新型低能核素125I粒子由于他的低能、安全性强等因素已被广泛应用于腔内近距离放射、食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和肿瘤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食管癌的研究[15-18], 且已做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被用于缓解不可治愈性食管癌的吞咽困难症状[19]. 而我们实验中的造模实验方法或许可为目前临床晚期食管癌短距离放射疗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对于以往较粗的食管癌管腔内放疗后装施源器[20], 我们实验方法中存在于食管腔内的粒子链放射装置较细, 对食管腔本身不存在阻塞, 还可极大程度上减少给患者带来的不适, 且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调整照射时间、照射部位, 杀伤癌细胞, 从而治疗或缓解晚期食管癌狭窄症状, 达到缓解患者进食状况的目的; 以往的管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放射源多采用226Ra、222Rn和192Ir等核素, 这些核素释放高能的γ射线, 并发症高, 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6], 而我们的实验方法采用125I粒子, 既往的研究也证明了他的安全性; 郭金和等[8]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了使用食管支架捆绑125I粒子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李强等[16]通过临床实验证明食管支架捆绑125I粒子疗效显著, 然而食管支架捆绑125I粒子将会导致125I粒子无法取出, 我们的实验方法在达到治疗目的后可随时取出照射装置, 从而避免继续造成放射性损伤, 极大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并在125I粒子活度降低时, 可方便取出更换, 保证了放射剂量的稳定性, 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效率, 从而更好地延长患者生命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我们相信随着125I粒子链照射装置的逐步改进及照射方法的完善, 将会为晚期食管癌患者提供一种简单易行、放疗效率高的新的治疗选择.

总之, 我们认为此实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125I粒子链成功建立的动物急性放射性食管损伤模型将对临床有以下帮助: 不仅能够为干细胞移植预防、治疗放射性食管损伤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且能够为近年来日益发展的125I粒子低能核素短距离放疗治疗食管癌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评论
背景资料

长期以来, 食管放射性损伤是头、颈及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他能够引起患者胸骨后疼痛、烧灼感、吞咽不适, 严重时甚至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呕吐、呕血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且限制了放疗的剂量和进程. 过去对食管放射性损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止痛解痉、抗菌消炎、保护消化系黏膜的对症处理上, 然而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些年来, 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器官损伤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且既往研究显示, 通过静脉注射骨髓细胞对接受单粒级高剂量照射的食管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而干细胞移植治疗食管放射性损伤的研究需要较精确的动物模型.

同行评议者

官泳松,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

研发前沿

以往的造模方法主要为外照射, 照射剂量率大, 短时间内使照射野接受非常大的射线剂量, 虽然在照射过程中用铅板遮蔽了除照射野外的其他部分, 但照射范围仍不够精确, 且对照射野深度无法把握, 不可避免地对食管周围组织同样造成较大的损伤. 采用低能核素进行管腔内照射的动物模型未见相关研究.

相关报道

目前, 新型低能核素125I粒子由于其低能、安全性强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腔内近距离放射、食管支架联合125I粒子和肿瘤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食管癌的研究.

应用要点

本研究可为建立放射性食管损伤动物模型提供一种新的造模方法, 且为应用于临床治疗晚期食管癌提供方法学借鉴.

同行评价

本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编辑:田滢 电编: 鲁亚静

1.  张 红, 曾 师. 益气活血化痰方配合复方合剂防治放射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17:61-62.  [PubMed]  [DOI]
2.  仝 甲钊, 曲 波, 金 世柱. 干细胞移植治疗食管放射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21:495-497.  [PubMed]  [DOI]
3.  Epperly MW, Guo H, Shen H, Niu Y, Zhang X, Jefferson M, Sikora CA, Greenberger JS. Bone marrow origin of cells with capacity for homing and differentiation to esophageal squamous epithelium. Radiat Res. 2004;162:233-240.  [PubMed]  [DOI]
4.  沈 莉, 单 保恩, 张 莉, 卢 付河, 董 稚明, 高 国栋. 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构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14:13-16.  [PubMed]  [DOI]
5.  路 军章, 赵 丽, 任 建平, 曹 秀堂, 李 海霞, 赵 红. 复方竹叶石膏颗粒对大鼠放射性食管炎的防治作用.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1;9:435-441.  [PubMed]  [DOI]
6.  王 耀明, 王 莉, 胡 楠, 丛 云峰, 孙 士恒, 原 龙. 125I粒子链管内近距离治疗剂量分布的计算研究. 当代医学. 2011;17:79-81.  [PubMed]  [DOI]
7.  Trowers E, Thomas C, Silverstein FE. Chemical- and radiation-induced esophageal injury. 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1994;4:657-675.  [PubMed]  [DOI]
8.  郭 金和, 滕 皋军, 朱 光宇, 何 仕诚, 邓 钢, 方 文. 食管内照射支架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40:550-555.  [PubMed]  [DOI]
9.  高 斌, 李 劲松, 巢 惠民, 胡 永胜, 徐 圣德, 季 亚莉.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6:469-471.  [PubMed]  [DOI]
10.  孙 常波, 吕 宾, 包 海标, 倪 桂宝, 任 永葆. 125I粒子覆膜支架对正常兔食管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实验研究.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25:366-369.  [PubMed]  [DOI]
11.  吕 进, 曹 秀峰, 朱 斌, 王 冬冬, 纪 律, 王 山, 安 红银. 术中125I粒子植入联合术后化学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 中华消化杂志. 2011;31:173-177.  [PubMed]  [DOI]
12.  Nath R, Anderson LL, Luxton G, Weaver KA, Williamson JF, Meigooni AS. Dosimetry of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 sourc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APM Radiation Therapy Committee Task Group No. 4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 Med Phys. 1995;22:209-234.  [PubMed]  [DOI]
13.  Rivard MJ, Coursey BM, DeWerd LA, Hanson WF, Huq MS, Ibbott GS, Mitch MG, Nath R, Williamson JF. Update of AAPM Task Group No. 43 Report: A revised AAPM protocol for brachytherapy dose calculations. Med Phys. 2004;31:633-674.  [PubMed]  [DOI]
14.  宋 永彬, 柳 立军, 王 志康.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兔正常气管、食管、大动脉组织结构急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第一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研讨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 2005;317-322.  [PubMed]  [DOI]
15.  肖 泽芬, 苗 延浚, 王 亚非, 冯 宁远, 欧阳 汉, 罗 斗强. 食管癌腔内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0;9:29-32.  [PubMed]  [DOI]
16.  李 强, 陈 士新, 赵 永昌, 胡 骁, 王 亚莉, 冷 保山, 张 玉云, 王 执民, 张 洪新. 内放疗支架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应用.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19:230-232.  [PubMed]  [DOI]
17.  吕 进, 曹 秀峰, 朱 斌, 纪 律, 安 红银. 术中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前瞻性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 2010;48:338-341.  [PubMed]  [DOI]
18.  吕 进, 曹 秀峰, 朱 斌, 纪 律, 肖 建, 王 冬冬, 陶 磊, 王 山, 安 红银. 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食管鳞癌的安全性及疗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18:3065-3071.  [PubMed]  [DOI]
19.  Siersema PD. New developments in palliative therapy.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06;20:959-978.  [PubMed]  [DOI]
20.  张 可领, 金 冶宁. 食管癌腔内近距离放疗的方法和剂量. 医学综述. 2002;8:266-267.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