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 2009-09-22
接受日期: 2009-06-15
在线出版日期: 2009-07-28
目的: 总结我国大陆地区炎症性肠病(IBD)肠外表现, 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诊断本病提供线索.
方法: 对我国近30年来报道的IBD文献进行计算机CBM与文献追溯检索, 对符合标准的肠外病变部位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
结果: 1979-01/2008-01符合标准的文献169篇.报道UC患者14963例, CD患者3659例, 大约15% UC患者与31% CD患者存在多种多样的肠外表现.
结论: IBD除累及消化系外, 常同时累及多个系统, 易导致误诊, 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
引文著录: 郑连鹏, 吕宗舜, 张洁, 曹晓沧, 王绪霖. 中国大陆地区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汇总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21): 2217-2220
Revised: September 22, 2009
Accepted: June 15, 200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8, 2009
AIM: To summarize the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n Mainland China to facilitate prompt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IBD-related medical literature over the past 30 years was collected by retrospectively searching the Chinese Database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CBM, 1979-01/2008-01). The data concerning the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IBD were recorded, pool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169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in which 14,963 cases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d 3,659 cases of Crohn's disease were reported. Diverse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were found in approximately 15% of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and 31% of Crohn's disease patients.
CONCLUSION: Besides alimentary tract involvemen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often involves multiple organs simultaneously. This may lead to misdiagnosis and bring difficulties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 Citation: Zheng LP, Lv ZS, Zhang J, Cao XC, Wang XL. A meta-analysis of 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Mainland China.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9; 17(21): 2217-2220
- URL: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17/i21/2217.htm
- DOI: https://dx.doi.org/10.11569/wcjd.v17.i21.22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与环境、遗传、免疫、感染、过敏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并且肠外表现较为常见, 常可同时累及多个系统, 误诊率高. 临床工作中, 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常会贻误诊断. 本研究着重分析IBD的肠外表现, 期望能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诊断本病提供线索.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 1979-2008-01), 并文献追溯检索. 检索词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克隆氏病、克隆病、Crohn病和CD. 收集所研究IBD的临床、病理、诊断、误诊及描述性流行病学资料记录肠外表现的文献, 进行报道病例统计分析. 对来自同一单位、同一作者的文献一并收集用做变量数据收集.
逐篇复习文献, 进行质量评估. 对所选用的文献中所有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病理、诊断及误诊有关变量特征的数据进行转换、摘录. 2个评论员独立选择试验并提取资料, 如遇不一致, 通过讨论解决.
统计学处理 本文涉及描述性流行病学资料汇总, 对一般人口学特征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类汇总, 对每篇文章中涉及临床、病理、诊断及误诊有关变量特征的数据都先转换成绝对数, 再转换成率, 标准误的计算采用总分析例数进行校正以计算95%CI.
经CBM与人工检索, 初检出1979-01/2008-01发表和(或)全国性会议交流的有关文献9147条目录, 阅读标题和摘要, 排除8978篇重复、无具体实质相关内容, 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 共收集符合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文献169篇[1-42]. 全部查找到原文. UC合计报道14 963例, 分析13926例. 男8001例, 女5925例(有1037例未进行性别描述)男:女 = 1.35:1. 发病年龄2 mo-91岁, 平均年龄为41.2±7.7岁, 高发人群为30-49岁的中青年. CD合计报道例数3659, 分析3625例, 男2167例, 女1458例(有34例未进行性别描述), 男:女 = 1.49:1. 发病年龄1-84岁, 平均年龄为31.7±9.2岁, 高发人群为20-39岁的中青年. 阅读文献后, 统计IBD的肠外表现的报道例数(n)、发生率及其95%CI. IBD的肠外表现以肝胆病变、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皮肤损害、眼病变及生长发育受阻较为常见, 亦可见有关内分泌、血液、呼吸、泌尿、心血管等系统病变的报道. 具体结果见表1.
分组 | UC | CD | ||||
n | % | 95%CI | n | % | 95%CI | |
口腔溃疡 | 232 | 2.05 | 1.93-2.17 | 243 | 7.79 | 6.96-8.62 |
骨关节病变 | 740 | 5.12 | 5.07-5.17 | 231 | 7.49 | 6.66-8.32 |
肝胆病变 | 553 | 4.69 | 4.52-4.86 | 247 | 9.58 | 8.55-10.61 |
皮肤损害 | 215 | 1.97 | 1.86-2.10 | 160 | 5.82 | 5.03-6.61 |
眼病变 | 121 | 1.22 | 1.10-1.34 | 39 | 6.36 | 4.47-8.25 |
泌尿系统病变 | 45 | 0.91 | 0.69-1.13 | 29 | 1.59 | 1.05-2.13 |
心血管系统病变 | 41 | 1.03 | 0.76-1.30 | 12 | 0.87 | 0.41-1.33 |
血液系统病变 | 17 | 0.41 | 0.25-0.57 | 6 | 2.06 | 0.44-3.68 |
内分泌系统病变 | 23 | 0.58 | 0.38-0.78 | 22 | 3.79 | 2.27-5.31 |
呼吸系统病变 | 15 | 0.39 | 0.22-0.56 | 25 | 1.76 | 1.11-2.41 |
生长发育受阻 | 28 | 8.70 | 5.65-11.75 | 27 | 12.00 | 7.78-16.22 |
其他 | 46 | 0.76 | 0.59-0.93 | 61 | 2.68 | 2.07-3.27 |
据统计大约有15% UC及31% CD患者存在多种多样的肠外表现. 这些并发症可发生在IBD之前、之后或伴随着IBD发生, 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肠外表现有助于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这对IBD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于其机制, 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亦可能与IBD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菌血症有关, 或者某些毒性物质的吸收, 以及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关.
几种重要的肠道外并发症的发病特点和机制为: (1)口腔溃疡: 以阿弗他溃疡为主, 常呈一过性, 并反复发生. 通常在IBD活动期出现, 并随着IBD症状的缓解而缓解, 且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 部分患者因慢性失血而致缺铁性贫血, 可伴发口角炎和舌痛. 当口腔溃疡反复时, 需要监测全血细胞计数、血清铁和叶酸水平、C反应蛋白等指标, 及时予以相关治疗以减少口腔溃疡的复发. (2)骨关节病变包括外周型和中央型. 外周型关节炎较多见, 常累及单个大关节, 如膝、踝、腕、肘关节, 亦可同时累及多个关节, 呈非对称性. 常表现为受累关节局部红、肿、热、痛, 一般不引起关节畸形, 类风湿因子阴性. 起病急, 病程短, 少有后遗症, 但可复发.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关节炎消退, 结肠切除后关节炎完全消失. 中央型关节炎指强直性脊柱炎和骶髂关节炎, 二者可同时或者单独发病, 较少见.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改变与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极相似, 男性多见, 属于HLA-B27相关性关节炎. 脊柱炎的自然病程与IBD无关, 可出现于结肠炎前后或同时, 病变常累及整个脊柱, 导致脊柱畸形、僵直, 活动受限或丧失, 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或物理治疗可改善症状, 但直、结肠切除后, 脊柱炎并不消退. 骶髂关节炎患者可无症状或有腰骶部疼痛, 多经X线检查发现骶髂关节模糊、变窄、边缘硬化和侵蚀, 但极少进展至强直性脊柱炎. 绝大多数伴有骶髂关节炎的患者HLA-B27阴性. (3)肝胆病变: 为本病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 且肝脏损害随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变化而呈正相关. 常见的肝胆疾病有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周围炎、胆结石、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胆管癌等. 其机制推测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自身免疫因素, 肠道菌群自溃疡面进入血流, 引起门静脉菌血症, 最后累及肝脏, 全身性"中毒", IBD使某些有毒的大分子物质得以吸收, 如胆酸吸收后可引起胆管周围炎, 营养不良和蛋白质丢失等. (4)皮肤损害: 主要包括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Sweet综合征、增殖性脓皮炎等. 以结节性红斑最为常见, 其多为多发性、有触痛的炎性结节, 双下肢多见. 结节性红斑可出现于使用柳氮磺胺吡啶的患者, 可能与使用柳氮磺胺吡啶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 部分也可见于急性期的IBD患者, 可同时有关节炎, 女性多见. 其次是坏疽性脓皮病, 通常出现于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 少数情况下可在疾病静止期持续存在. 其他病变较为少见.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绝大多数患者结肠切除后皮肤损害会自行愈合. (5)眼病变: 以巩膜炎、前葡萄膜炎、结膜炎常见, 亦可发生角膜病、视网膜血管炎、脉络膜炎、虹膜炎等. 巩膜炎常与IBD的活动性有关, 临床表现为巩膜和/或结膜红斑、畏光、眼部烧灼感. 葡萄膜炎可威胁到视力, 部分葡萄膜炎无症状, 可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 及时治疗可消除葡萄膜炎失明的危险, 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引起注意. 眼病常随严重的结肠炎出现, 同时并发关节炎及皮肤病变.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控制症状, 但与肠病的活动性不平行, 结肠切除后虹膜炎、葡萄膜炎仍可复发.
除上述的几种常见并发症外, IBD患者亦可出现其他几种较为特殊的并发症, 而且最早的症状可能不是肠道症状. 泌尿系统病变、内分泌系统病变、呼吸系统损害、生长发育受阻均可在肠道症状之前出现. 此外, IBD患者还可有其他血液学表现, 如自身免疫性溶血、血小板减少、静脉血栓等.
总之, IBD存在着复杂多样的肠外表现, 因其对IBD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故临床医师应加深对他的认识以助于IBD的快速、准确的诊断.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并且肠外表现较为常见, 常同时累及多个系统. 临床工作中, 如果对此认识不足常会贻误诊断.
高泽立,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周浦分院消化科.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较为常见,误诊率高. 在国内文献中可见部分医院或地区小样本病例报道. 但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尚未开展.
本文旨在对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情况进行探讨. 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收集1979-2008年间所有发表和交流文献资料, 逐篇复习, 进行评估, 其发生率较高. 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 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IBD提供重要线索.
IBD存在着复杂多样的肠外表现,本文对指导内科医生IBD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辑:李军亮 电编:何基才
16. | 王 玉芳, 欧阳 钦, 张 伟, 贺 国斌, 王 烜, 奚 维东, 杨 丽, 梁 洪亮, 王 再见, 张 虎. 四川省357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分析. 四川医学. 2005;26:384-385. |
21. | 柳 娟, 廖 山婴, 刘 思纯. 内镜结合病理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5;14:401-404. |
31. | 李 一, 夏 冰, 姜 黎, 邓 长生, 丁 一娟, 罗 和生, 任 宏宇, 候 晓华, 候 伟, 刘 南植. 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与肠外表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23:365-367. |
41. | 张 新红.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7;10:687-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