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 2007-01-21
接受日期: 2007-01-28
在线出版日期: 2007-06-18
本文报告了1例异丙酚静脉麻醉胃镜检查致皮下坏死的少见病例, 分析了可能的发生原因, 并对预防和处置提出对策.
引文著录: 雷巧玲, 孙盈盈. 异丙酚静脉麻醉胃镜检查并发皮下坏死1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 15(17): 1976-1977
Revised: January 21, 2007
Accepted: January 28, 2007
Published online: June 18, 2007
N/A
- Citation: N/A. N/A.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7; 15(17): 1976-1977
- URL: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15/i17/1976.htm
- DOI: https://dx.doi.org/10.11569/wcjd.v15.i17.1976
异丙酚是新型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物. 因其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无痛苦胃镜检查. 异丙酚自临床应用以来, 人们便发现他能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 特别是在较浅表的小静脉血管注射时, 发生率较高, 但不慎渗漏于血管外致局部组织坏死尚未见报道.
患者, 女, 70岁, 因间断上腹胀4 mo, 加重伴恶心, 呕吐10 d, 于当地医院行异丙酚静脉麻醉胃镜检查. 左手背建立静脉通路, 推注异丙酚的过程中发现局部肿胀, 随更换右手背静脉穿刺继续推注药物完成检查. 因当天检查后患者全身情况无异常变化, 仅左手注射部位有肿胀, 右手拔针后出现瘀斑, 疼痛均不明显未予重视, 次日患者双手背红肿淤斑范围逐渐扩大, 肿胀明显且呈暗紫色, 于术后10 d入我院时, 双手背皮损面积分别为左手整个背即腕关节至掌指关节全部累及约10 cm×11 cm, 右手以拇指侧为重, 面积约6 cm×8 cm, 表皮坏死, 呈暗紫色, 局部结有厚硬痂壳, 表面温度高, 无渗出, 无压痛. 立
有研究表明, 异丙酚产生注射痛的机制可能与注射时引起的扩血管-缓激肽系统激活有关, 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其疼痛的严重程度与其发生率和注射点有密切关系, 手背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为39%-87%, 而前臂或肘窝静脉的发生率为3%, 此药误入血管外不会造成组织损伤或坏死[1-2]. 而本例静注异丙酚渗漏于手背皮下造成组织损伤甚至坏死的原因尚不清楚, 也未见相关报道, 结合临床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异丙酚为一种脂肪乳化剂, 渗透压较高, 外渗后致局部组织肿胀, 炎性渗出; (2)手背部皮下组织薄, 血运循环不丰富, 且该患者已恶心呕吐10 d, 有脱水和外周组织循环不良的基础, 致吸收困难; (3)本例为老年人, 药液外渗后, 疼痛感觉不敏感, 未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早期未予及时处理, 导致对局部组织损害的进一步扩大.
氧化锌油与黄连素粉混合涂敷是基于氧化锌油对皮肤有抗菌、收敛、滋润和保护作用, 又有吸着和干燥的性能, 主要通过毛囊吸收到细胞核内, 被细胞所摄取的锌能促进核酸和核蛋白的形成, 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 促进人体组织的修复, 还能改善皮肤色素沉着, 而黄连素为广谱抗生素, 主要成份为小檗碱, 还有黄连碱及棕榈碱等, 对局部组织有活血化淤、消炎止痛的作用. 二者合用对皮肤无刺激性, 又有收敛、保护、消炎, 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的作用.
值得提示的是, 为防止异丙酚静脉注射发生渗漏, 静注时, 应尽可能选择前臂大静脉和肘窝部静脉给药, 选择血管不能离关节太近, 否则易在活动时发生渗漏, 躁动患者要绝对禁止近关节处穿刺, 注射时针头固定要牢固, 若不慎脱出或穿透血管壁, 拔针后按压部位面积要大, 不仅按压皮肤针眼处, 更要按压其上方血管壁针眼处, 且按压时间要延长至5 min, 一旦发现局部有药液外渗, 尽快应用硫酸镁进行湿热敷, 改善局部循环, 促进吸收, 以防局部组织坏死.
异丙酚是新型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物, 具有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无痛苦胃镜检查. 自临床应用以来, 人们便发现他能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 有研究表明, 异丙酚产生注射痛的机制可能与注射时引起的扩血管-缓激肽系统激活有关, 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本文所述的注射部位皮肤坏死尚未见相关的中文文献报道, 且作者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方法, 故对提高临床对此类并发症的认识和处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编辑:张焕兰 电编: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