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 2006-03-15
接受日期: 2006-03-30
在线出版日期: 2006-06-18
报告1例苯巴比妥治疗Gilbert综合征致固定性药疹的少见病例, 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固定性药疹是药物过敏反应中皮肤损害的常见疹型, 但由苯巴比妥所致者较少见. 对苯巴比妥过敏的部分患者可有磺胺、去痛片过敏史; 某些复方制剂含有苯巴比妥, 故使用苯巴比妥前应仔细了解有无磺胺、去痛片过敏史, 对复方制剂必须清楚其组成成分, 防止苯巴比妥引起不良反应.
引文著录: 梁淑文, 屈昌民, 王晓英. 苯巴比妥致固定性药疹1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 14(17): 1748-1748
Revised: March 15, 2006
Accepted: March 30, 2006
Published online: June 18, 2006
N/A
- Citation: N/A. N/A.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6; 14(17): 1748-1748
- URL: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14/i17/1748.htm
- DOI: https://dx.doi.org/10.11569/wcjd.v14.i17.1748
苯巴比妥致固定性药疹较少见, 应用苯巴比妥治疗Gilbert综合征时引起固定性药疹1例, 现报告如下.
男, 39岁. 因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入院. 对磺胺、去痛片和克感敏过敏. 入院后苯巴比妥60 mg 3/d治疗, 服用1次4 h后双手背、双足背瘙痒, 双手背、双足背各有一红色斑疹, 手背为1.5 cm×1 cm, 足背为圆形, 直径4 cm, 经扑尔敏4 mg 口服3/d 、维生素C 1.0静滴1/d、葡萄糖酸钙20 mL静滴1/d抗过敏治疗1 wk皮疹逐渐消退、瘙痒消失. 患者口服另一厂家生产的苯巴比妥15 mg 4 h后在双手背、双足背相同的部位出现同样的皮疹, 经扑尔敏4 mg 口服3/d治疗4 d后消退.
Gilbert综合征[1]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肝细胞微粒体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 影响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结合反应的正常进行, 以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也受到障碍, 因而造成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的双重缺陷, 致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黄疸. 苯巴比妥又名鲁米那, 是诊断和治疗Gilbert综合征的措施之一[1]. 不仅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 还可诱导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增加肝细胞与非结合胆红素的结合, 促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和增加胆汁流量, 以降低非结合胆红素, 从而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苯巴比妥常见不良反应: 倦睡、眩晕、头痛、乏力等. 过敏反应多表现为红斑, 偶有荨麻疹型、麻疹样型和固定红斑型同时存在[2]. 严重者可引起剥脱性皮炎[3]. 一般在用药1-2 d出现[4]. 固定性药疹是药物过敏反应中皮肤损害的常见疹型, 但由苯巴比妥所致者较少见[5]. 该患者先后应用不同药厂生产的苯巴比妥后, 均在手背、足背相同部位出现相同的红斑. 该患者服用苯巴比妥后出现反应时间短, 仅4 h. 据报道, 苯巴比妥过敏的部分患者可有磺胺、去痛片过敏史[6], 此患者曾有磺胺、去痛片过敏史, 故应重视常用药物过敏史, 在用苯巴比妥前要仔细询问有磺胺、去痛片过敏情况, 对有磺胺、去痛片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是某些复方制剂(如常用的有安痛定片、去痛片、撒烈痛片等)成分之一, 提醒临床医师在使用复方制剂前应知晓其组成成分.
在临床工作中, 抗生素过敏史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 对常用药物的过敏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 复方制剂常被使用, 但临床医生对其组成成分有时了解不够. 本例提示, 应重视常用药物的过敏情况, 在使用复方制剂前要清楚其组成成分, 以免出现过敏反应.
电编:李琪 编辑:张海宁
1. | 郑 芝田. 胃肠病学.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020-1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