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5.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01-15; 13(2): 270-271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1-15. doi: 10.11569/wcjd.v13.i2.270
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范一宏, 乔樵, 吕宾
范一宏, 乔樵, 吕宾,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6
通讯作者: 范一宏,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科. hzhzl518352@zjip.com
电话: 13157178717
收稿日期: 2004-09-13
修回日期: 2004-10-10
接受日期: 2004-10-20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1-15

目的: 观察清热和胃方治疗中医证属脾胃气虚、兼有瘀热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治疗组与养胃冲剂对照组, 随机进行分配和双盲法口服治疗, 疗程均3 mo.

结果: 治疗组(26例)、对照组(26例)对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别为73.1%和42.3%, 差异显著(P<0.05).

结论: 清热和胃方剂治疗胃黏膜萎缩在组织学上较养胃冲剂有显著改善作用.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范一宏, 乔樵, 吕宾. 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2): 270-271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September 13, 2004
Revised: October 10, 2004
Accepted: October 20, 2004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05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胃镜普查证实, 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 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属于一种癌前状态, 已被世界公认. 目前尚无较好的药物逆转该病. 我们用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 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CAG诊断参照1982年10月《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胃炎诊断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表现为脾胃气虚、兼有瘀热证, 主症: 胃脘胀满; 兼症: 除主症外, 可兼有: (1)胃脘疼痛、(2)嘈杂、(3)嗳气、(4)口苦、(5)便溏、(6)纳呆, 舌质淡红或暗红、或有舌下静脉曲张、增粗、瘀紫, 苔薄白或黄, 舌胖有齿痕, 脉细或细弦等症状. 除主症及舌、脉必备外, 尚应具备兼症(1)-(6)中的二项以上即可. 中医症状以半定量积分法表示, 无症状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 所有病例均经电子胃镜确诊, 并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胃黏膜萎缩程度, 并排除合并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 或病理诊断证实有恶变者、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 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病例52例, 均为2001-01/2001-12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 其中男10例, 女16例, 年龄39-65岁, 平均(50.27±7.10岁). 对照组26例, 其中男12例, 女14例, 年龄38-65岁, 平均(50.81±9.57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 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 清热和胃方组成: 太子参、炒白术、丹参、广西血竭、柴胡、黄芩、赤白芍、炙甘草、水线草、蜀羊泉等(上海中药制药一厂生产), 对照组为养胃冲剂(浙江青春宝集团公司生产), 两组服用方法均为3次/d, 每次1包, 疗程为3 mo. 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影响本试验的药物.

1.2.1 观察: 于用药前记录患者临床表现, 以后间隔2 wk记录1次, 胃镜征象、病理表现及腺体萎缩程度根据轻中重分级标准分别记为1, 2, 3分. 采取病理方法: 在电子胃镜直视下于胃窦距幽门口2 cm的大弯、小弯、前壁和后壁各取一块活检(共4块).

1.2.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8-11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为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积分下降2/3以上为显效; 临床症状改善, 治疗前后积分下降1/3-2/3为有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 治疗前后积分下降1/3以下为无效. 胃镜疗效评定: 腺体萎缩恢复正常为临床痊愈; 腺体萎缩基本恢复正常, 或减轻2个级差为显效; 腺体萎缩减轻1个级差为有效; 无变化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 等级分组资料比较用Ridit检验.

2 结果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胃镜、病理疗效比较(表1, 2). 两组完成疗程的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均无明显不适, 顺利结束疗程.

表1 两组中医证侯总体疗效比较.
用药分组n疗效判定
显效率(%)总有效率(%)Ridit检验(U值)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治疗组261772092.31000.979
对照组2612113088.5100
表2 两组病理改变疗效比较.
用药分组n疗效判定
显效率(%)总有效率(%)Ridit检验(U值)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治疗组260514719.273.10.652
对照组260381512.542.3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 其病因复杂, 可能由多种不同的病因而致胃黏膜遭到反复损害后, 累及胃黏膜深处的腺体, 最终可导致不可逆的萎缩, 甚至腺体消失, 部分发生癌变. 目前对于萎缩可否逆转存在很大争议. 中医药不仅在改善症状和解除病痛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在改善和逆转病理变化方面也占有较大优势. 我们在最近观察的清热和胃方治疗萎缩性胃炎26例患者中, 临床有效率达100%, 胃镜及病理综合有效率达58.5%.

清热和胃方组成在国内文献中治疗萎缩性胃炎尚未见报道. 现代医学及药理研究对其方剂中的部分单味药已表明, 白术等益气药能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消炎镇痛, 并且可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原厚度, 在胃黏膜受损时, 能维持正常的胃黏膜血流, 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1]. 丹参等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 增加血流量, 使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 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及萎缩腺体复生[2]. 丹参、黄芩等[3-5]还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 并可消除胃黏膜炎性病变、抑制胃细胞不典型增生与增生.

按张镜人教授长期的临床经验, 从"中焦如衡, 非平不安"着眼, 对本病的辨证抓住脾胃气虚, 肝胃不和, 胃络瘀阻的发病机制, 结合症状、舌苔、脉象的综合分析, 认为"气虚血瘀"是CAG辨证的主流. 故立清热和胃、调气活血为治疗原则, 熔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活血行瘀、清化瘀热为一炉. 方中太子参补而不腻; 合白术益气健脾; 丹参、赤芍、广西血竭, 活血和营; 柴胡、黄芩清热和胃, 升降并调;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和中泻木, 缓急止痛; 水线草、蜀羊泉等清化瘀热, 消痈肿、祛热毒, 诸药相合, 相得益彰. 因此清热和胃方剂的作用, 可能是通过调整机体机能, 同时改善胃内环境, 综合了提高机体功能、改善胃动力、保护胃黏膜屏障、改善黏膜血流、清除H. pylori等多种功能, 在改善症状的前提下, 为胃黏膜腺体萎缩的修复、再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也有助于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病理改变的减轻或消除.

我们的研究表明清热和胃法对于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在组织学上亦有明显的改善和逆转作用. 故认为清热和胃法治疗后, 胃镜直视黏膜变化及病理活组织变化是可以逆转的. 在CAG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下, 早期选择清热和胃方治疗, 不仅可能阻止病变以及进展, 而且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也是大有裨益的.

编辑: 张海宁

1.  胡 研萍, 杨 国红. 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中医研究进展.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18:78-81.  [PubMed]  [DOI]
2.  葛 文松, 刘 杰民, 安 祯祥, 王 敏. 中医药对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的探讨. 四川中医. 2004;22:19-20.  [PubMed]  [DOI]
3.  王 绪霖, 缴 稳玲, 吕 宗舜, 杨 恕, 陈 桂芳. 抑制幽门螺杆菌中药的初步筛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534-536.  [PubMed]  [DOI]
4.  张 存钧, 蒋 振明, 张 镜人. 中药对Hp抑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7;5:168-169.  [PubMed]  [DOI]
5.  吴 芳, 易 受乡. 中医药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3;10:76-78.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