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 2005-08-02
接受日期: 2005-08-05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9-28
患者, 男, 68岁, 因高烧16 d入院, 伴寒战、乏力. 经化验和腹部超声证实为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后经血和骨髓培养确诊为鼠伤寒(败血症型)合并真菌感染, 此病例很少见.
引文著录: 郭微媛, 齐桂云, 多丽波, 闫立昕, 孙琪, 张和光.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和血液同时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1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18): 2287-2287
Revised: August 2, 2005
Accepted: August 5, 200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8, 2005
N/A
- Citation: N/A. N/A.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5; 13(18): 2287-2287
- URL: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13/i18/2287.htm
- DOI: https://dx.doi.org/10.11569/wcjd.v13.i18.2287
患者, 男, 68岁. 无明显诱因持续性高热16 d, 伴寒战、乏力, 体温在39-41 ℃之间波动, 发热高峰在10点和16点. 无恶心、呕吐, 无腹胀、腹痛、反酸、嗳气. 睡眠一般, 近日消瘦5 kg. 查体: 心肺正常, 腹软, 肝未触及, 脾可触及肋下3 cm, 双下肢无水肿. BP: 16/8.7 kPa(120/65 mmHg),P: 94次/分, 抗HCV(+), HCV-RNA≤5.0×105拷贝/L. 血常规:WBC11.4×109/L.RBC3.4×1012/L, PLT 11×109/L. 生化检查: ALT 44 U/L, AST 73 U/L, TP 64.9 g/L, ALB 24 g/L, GLO 40.9 g/L, TBIL 25.06 µmol/L, DBIL 6.72 µmol/L、IDIL 18.34 µmol/L、CHE 767 U/L. 超声显示肝硬化、中等量腹水. 细菌培养: 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患者骨髓标本和血标本各一份, 同时口腔黏膜涂片查获少量真菌孢子和菌丝. 从骨髓和血液同时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 血平板上生长出中等大小、光滑湿润灰色菌落, 通过系统生化鉴定苯丙氨酸(-), 葡萄糖酸盐(-), 硫化氢(+), 动力(+), 枸橼酸盐(+), 尿素(-), 赖氨酸(+), 鸟氨酸(+)符合沙门菌特点. O多价因子血清凝集, O‥1、O‥4、O‥5、O‥12、H‥1、H‥2因子血清凝集鉴定为鼠伤寒沙门菌. 药敏结果: 头孢吡肟、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呋欣、头孢唑林、亚胺培南、丁胺卡那、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敏感, 氯霉素、庆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耐药.
鼠伤寒是一种以消化道传染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多发生于婴幼儿. 鼠伤寒沙门菌是细胞内致病菌, 可通过肠黏膜侵入黏膜相关淋巴组织[1], 1892年LoffLer从鼠身上分离出该菌, 1893年在Breslan城首先证实该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明确本菌可使人、鼠共患病[1]. 1980年后期我国许多省区发生规模较大的医院内鼠伤寒沙门菌感染, 临床以起病急、发热、呕吐、腹泻为特征, 主要分为四型, 即无症状携带型、胃肠型、败血症型和内脏损伤型. 该患者发热2 wk以上、年龄大、病情较重, 属于败血症型. 目前发热的原因可能与合并真菌二重感染及对使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有关, 患者继续口服大扶康治疗. 伤寒患者病后2 wk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 特别是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和尿、便培养. 因为骨髓内的网状细胞可大量吸纳细菌, 该菌容易对使用的抗生素产生耐药[2]. 该患丙肝阳性伴肝硬化腹水, 免疫力低下身体状况较差, 患者居住城市, 近期未到过疫区, 鼠伤寒沙门菌的感染源不清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类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增多, 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 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株增加. 应注意观察其周围人群有无不明原因发热者, 避免鼠伤寒在一定社区及医院内爆发流行.
电编:张勇 编辑:张海宁
2. | 唐 小平, 吴 婉芬, 袁 小珍.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与疾病程度、感染途径和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1997;117:9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