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报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5.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08-15; 13(15): 1897-1900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8-15. doi: 10.11569/wcjd.v13.i15.1897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HBV全S蛋白反式激活蛋白1的反式激活基因
白桂芹, 成军, 张树林, 刘妍, 刘蔚, 张黎颖
白桂芹, 成军, 张树林, 刘妍, 刘蔚, 张黎颖, 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 北京市 100011
张树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No. C03011402, No. C30070689; 军队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No. 98D063; 军队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 No. 98H038; 军队十、五科技攻关青年基金项目, No. 01Q138; 军队十、五科技攻关面上项目, No. 01MB135.
通讯作者: 成军, 北京市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大街地坛公园13号, 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研究所. cj@genetherapy.com.cn
电话: 010-64481639 传真:010-64281540
收稿日期: 2005-01-10
修回日期: 2005-03-22
接受日期: 2005-05-25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8-15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S蛋白反式激活蛋白1(CSTP1)的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克隆HBV CSTP1反式激活相关基因.

方法: 以HBV CSTP1表达质粒pcDNA3.1(-)-CSTP1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 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 从中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 经RsaI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 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 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性PCR, 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 构建cDNA消减文库, 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 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 成功构建人HBV CSTP1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文库扩增后得到86个白色克隆, 进行菌落PCR分析, 均得到100-1 000 bp插入片段. 挑取25个含有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测序分析, 获得23个已知基因序列和2个未知基因. 未知基因的功能还正在研究中.

结论: 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HBV CSTP1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该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阐明HBV CSTP1反式调节的靶基因及致肝病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白桂芹, 成军, 张树林, 刘妍, 刘蔚, 张黎颖.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HBV全S蛋白反式激活蛋白1的反式激活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15): 1897-1900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January 10, 2005
Revised: March 22, 2005
Accepted: May 25, 200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5, 2005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带包膜的肝DNA病毒属, 1979年Gelibert et al发表了HBV基因组的第一个全长核苷酸序列, 长度为3 182 nt, 血清型为ayw亚型, 并在HBV基因组中界定了4个开放读码框(ORF), 分别命名为S、C、P、X 区. 其中S区又因不同的起始密码子(ATG)而又人为的分为前-S1、前-S2和S三个区. 董菁et al[1]应用长距离精确PCR技术(long and accurate PCR, LA-PCR)研究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的HBV病毒子基因组发现在前-S1的ORF之前存在一融合编码的ORF, 该区长135 bp, 暂时命名为前-前-S区, 并且证实了在前-前-S基因上游277 bp核苷酸序列有启动子活性[2], 其功能可能为调控前-前-S区与HBV大蛋白的融合表达.

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因克隆技术, 与传统方法比较, 具有实验周期短、易操作、可靠性高、假阳性率低等特点, 能有效分离扩增低丰度特异表达的基因,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理想的实验结果[3-4]. 我们利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人HBV全S蛋白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 获得2个未知基因,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其全长序列, 其中之一命名为全S蛋白反式激活基因1(CSTP1), 已在GenBank中注册, 注册号:AY553877. 本研究对HBV CSTP1反式激活作用进行研究, 为讨论HBV CSTP1在致病(癌)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HepG2细胞及感受态大肠杆菌DH5a为本室保存, 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Invitrogen), Lipofec-tamine PLUS转染试剂(Gibco), mRNA Purification试剂盒(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 PCR-Select cDNA Subtraction试剂盒, 50×PCR Enzyme Mix、Advantage PCR Cloning试剂盒(Clontech), High Pure PCR Product Purification试剂盒(Boehringer Mannheim), T7、SP6通用引物及pGEM-Teasy载体(Promega).

1.2 方法

HBV CSTP1的克隆分析和真核表达载体及细胞转染: 根据电子拼接的新基因序列(945 bp), 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Vector NTI设计新基因序列的引物含有特异性核酸内切酶(EcoRI/BamHI), 利用HepG2细胞来源的mRNA, 经过RT-PCR扩增, 并与pGEM-T载体连接, 转化DH5a感受态细菌, 铺于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X-gal/IPTG培养板上, 37 ℃培养18 h. 挑取阳性菌落, 增菌, 使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后进行双酶切(EcoRI/BamHI)和菌落PCR鉴定, 证明目的基因约945 bp后测序, 进一步鉴定正确后获得阳性克隆.

1.2.1 HBV CSTP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CSTP1由本室构建. 用Lipofectamine PLUS转染试剂将2 mg pcDNA3.1(-)-CSTP1及pcDNA3.1(-)空载体分别转染35 mm平皿HepG2细胞, 48 h后收获细胞.

1.2.2 细胞mRNA提取: 使用mRNA Purification试剂盒, 直接提取转染了CSTP1表达质粒及空载体的HepG2细胞mRNA,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分光光度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2.3 双链cDNA(dscDNA)合成: 用Clontech公司的PCR-SelectTM cDNA Subtraction Kit中的试剂, 以获得的m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

1.2.4 消减杂交文库的建立: 采用Clontech公司的PCR-SelectTM cDNA Subtraction Kit, 常规SSH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转染了CSTP1表达质粒及空载体的HepG2细胞cDNA分别标记为Tester和Driver, 经RsaⅠ(一种识别4碱基序列的内切酶)消化, 产生相对较短的平端片段, 纯化酶切产物. 将Tester的cDNA分为两份, 分别连接试剂盒提供的特殊设计的寡核苷酸接头Adapter 1和Adapter 2, 然后与过量的Driver cDNA进行杂交; 合并两种杂交产物后再与Driver cDNA作第2次杂交; 然后将杂交产物做选择性PCR扩增, 使Tester cDNA中特异性表达或高表达的片段得到特异性扩增.

1.2.5 克隆鉴定分析: 扩增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 转化JM109感受态细菌, 在含氨苄青霉素的LB/X-gal/IPTG培养板上, 37 ℃培养18 h. 挑取白色菌落, 增菌, 以pGEM-Teasy载体多克隆位点两端T7/SP6引物进行菌落PCR扩增, 证明含有插入片段后(200-1 000 bp)测序(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应用生物信息学将测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

2 结果
2.1 mRNA的定性定量分析

使用高质量的mRNA是保证cDNA高产量的前提. 紫外分光检测显示, 转染了HBV CSTP1表达质粒及空载体的HepG2细胞mRNA分别为4.06 mg和3.96 mg, A260/A280 = 2.01. 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见mRNA为大于0.5 kb清晰慧尾片状条带.

2.2 dscDNA两端连接效率检测

dscDNA与接头连接效率的高低是决定SSH成败的最关键步骤. 将连接有Adaptor l和Adaptor 2的两组dscDNA分别用两个基因特异性引物[甘油三磷酸脱氢酶(G3PDH)3'和5']与一个基因特异性引物(G3PDH 3')和一个PCR引物1进行28个循环扩增, 产物用2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结果显示两组dscDNA扩增产物浓度相当, 说明dscDNA已与接头高效率连接.

2.3 cDNA消减文库消减效率的鉴定

分别取l mL抑制性及非抑制性PCR产物为模板, 用看家基因G3PDH引物进行PCR扩增, 分别在18、23、28、33次循环结束时从体系中吸取5 mL进行电泳鉴定. 结果显示: 与非抑制性PCR产物相比, 抑制性PCR产物中G3PDH基因产物大大减少, 说明所构建的消减文库具有很高的消减效率(图1).

图1
图1 消减效率分析结果. 1-4: 未消减组, 引物为G3PDH3'、5', PCR循环次数分别为18、23、28、33; 5-8: 消减组, 引物为G3PDH3'、5', PCR循环次数分别为18、23、28、33.
2.4 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扩增及克隆

杂交产物经两轮PCR扩增后, 菌落PCR扩增结果显示为200-1 000 bp大小不等的插入片段, 所获得的86个克隆中几乎均含有插入片段, 这些条带可能代表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图2).

图2
图2 部分克隆(E142-63)菌落PCR鉴定电泳图.
2.5 cDNA测序与同源性分析结果

挑选25个克隆测序, 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初步比较. 2个克隆未检索到任何对应的相似序列, 可能代表了某些新基因.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他们进行克隆分析, 获得相应的全长编码基因, 新基因结构及功能分析正在进行中. 其余23个克隆均与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高度同源(96-100%, 表1).

表1 阳性克隆与GenBank同源序列比较结.
已知的同源序列编码蛋白相同克隆数同源性(%)
人类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2100
人类热休克蛋白399
人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99
人类仅在胎盘绒毛表达的mRNA197
人类核糖体蛋白598
人类NADH 脱氢酶199
人类磷蛋白质199
人类肌动蛋白相关蛋白1100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HC-I)2100
人类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11100
人类线粒体核糖体蛋白1100
人类磷脂酰肌醇聚糖31100
人类肌动蛋白1100
人类微管蛋白21100
人类Axin 21100
3 讨论

HBV感染, 不仅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而且与肝纤维化、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6].HBV为包膜DNA病毒, 其包膜由四个相关的表面蛋白组成, 他们是主蛋白(S), 中蛋白(M, PreS2+S), 大蛋白(L, PreS1+PreS2+S), 还包括前-前-S区的全S蛋白. 由病毒基因组同一开放读码框编码, 但起始位点不同. 我们应用SSH技术研究包括前-前-S在内的全S蛋白的反式激活靶基因. 结果共获得2个差异表达的未知序列, 我们初步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了其全长基因序列, 其中之一命名为全S蛋白反式激活基因1(CSTP1), 已在GenBank中注册, 注册号: AY553877. 本研究对HBV CSTP1反式激活作用进行研究, 为讨论HBV CSTP1在致病(癌)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进一步明确了HBV全S蛋白在致病中的机制.

以下的基因序列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是人类肌动蛋白(actin), 是一种具有收缩能力的微丝蛋白, 其抗原性较稳定, HBV核心蛋白与cDNA编码的人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末端区存在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在体外和体内均被确定. 他们相互作用的部位是C末端的199氨基酸残基. 在慢性HBV感染患者HBV的复制及其引起的病理变化与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潜在的联系[7]. 常吉庆et al[8]观察癌周正常乳腺小叶及不典型小叶增生, 其导管肌上皮完整, 肌动蛋白呈阳性表达, 而小叶原位癌及早期浸润性小叶癌肌动蛋白呈阴性反应, 阴性率100%(20/20). 当乳腺小叶末梢导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成为癌细胞时, 便具有浸润力, 破坏周围肌上皮细胞, 随着病变程度的不断进展, 肌上皮逐渐消失. 因而肌动蛋白由正常阳性表达变弱, 直至转阴. 因此, 采用肌动蛋白标记乳腺肌上皮, 对区别良恶性肿瘤及判断早期癌变和早期浸润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可将其作为鉴别诊断指标之一. HBV CSTP1能上调肌动蛋白的表达, 在HBV的致病中到底起什么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是人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对大量的细胞内、外刺激的转导起着中枢性调节作用, 从而控制细胞的生长、增生、凋亡, 如进入细胞周期、控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G2/M期的转变、M期高尔基体的裂解和纺锤体的形成等[9]. 此系统由多组具有丝/苏氨酸特异性的, 脯氨酸指导的蛋白激酶组成, 可以被细胞外多种刺激所激活, 其主要功能为信息传递的中转站, 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转录因子以及其他调控蛋白相互作用, 从而使细胞外信号来调节特异性基因的表达[10].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N末端的接触区域和C末端区域直接调节激酶活性, 这个作用区域是与死亡相关的蛋白激酶的区域, Sanjo et al[11]研究发现激酶的过度表达诱导NIH 3T3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也就是说此激酶涉及到细胞凋亡, 表明他在凋亡信号中有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生长因子受体内部都具有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因而细胞因子受体能够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偶联, 通过一些递质和衔接于酪氨酸激酶能进一步激活一系列下游丝氨酸/苏氨酸激酶, 后者又能进一步刺激细胞核和细胞质中转录因子[12-14], 从而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 此信号级联在HBV致癌机制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15]. 因此, 我们了解肝炎病毒蛋白CSTP1对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及其对信号通路的影响, 对于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形成, 甚至是肝炎病毒相关性HCC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HC-I), 程宝泉et al[16]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慢性乙肝、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MHC-I类抗原进行检测, 发现肝癌组织较慢性乙肝组织MHC-I抗原表达明显下降, 转移组较非转移组下降明显, 而且与血清AFP呈负相关, 提示肝癌的发生和转移可能与MHC-I类抗原表达下降有关. 以往研究表明, 细胞毒T淋巴细胞只识别和MHC-I结合的外来抗原, 肿瘤细胞异于正常细胞, 其抗原性物质只有经过MHC结合、处理后方能被T淋巴细胞所识别, 并杀灭之. MHC-I抗原下降, 使肿瘤细胞与之结合减少, 从而逃逸抗体免疫细胞的消灭, 这可能是肝癌发生和转移的重要机制[17].Zhou et al[18]研究发现正常肝细胞表达非常少量的MHC-I分子, 但是在HBV感染时MHC-I的表达明显升高. 瞬时转染分析表明HBV X蛋白通过MHC-I启动子反式激活转录并且证明顺式元件对反式激活的重要性. 第四是人类Axin2.Wnt蛋白是被糖蛋白分泌的, 并且在胚胎发育时期形成高度保守的信号分子家族. 其信号分子的成分发生突变就引起各种类型的癌. Axin是Wnt信号转导通路的一种成分, 而Axin2和Axin1有同样的功能. 启动子分析提示Axin2是Wnt通路的直接靶位, 而且认为Axin2参与能限制Wnt初始信号维持时间和强度的负反馈环[19].Miao et al[20]研究认为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Wnt信号转导的一部分, Axin复合物的功能被抑制, 导致catenin的积累. 而catenin在肝脏肿瘤中显示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更为常见, 提示Axin基因的突变可能在儿童HCC的致癌机制起一定的作用. Taniguchi et al[21]研究认为通过catenin突变的Wnt信号的激活导致HCC和肝细胞肿瘤的形成. Axin1和Axin2突变似乎在10% HCC的发生中很重要. 但是最近研究发现在HCC中仅检测出Axin2和Axin1突变而没有catenin基因的突变[22-23], 进一步提示Axin2在致癌中的重要作用. 身体的Axin1和Axin2突变已经正式与许多癌组织种类的形成有关, 如结肠癌和HCC[24]. 我们利用SSH技术对HBV CSTP1蛋白反式激活作用进行研究, 为讨论HBV全S蛋白和HBV CSTP1在致病(癌)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将对HBV感染的检测、疫苗设计、HBV进入肝细胞机制(受体学说)、表面抗原的表达过程及功能、宿主抗感染机制、HCC产生机制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编辑:王谨晖 审读:张海宁

1.  董 菁,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前-前-S区编码基因的界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91-1096.  [PubMed]  [DOI]
2.  杨 倩, 董 菁, 成 军. 乙型肝炎基因组中前-前-S编码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确定及转录活性的签定.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9:761-762.  [PubMed]  [DOI]
3.  Kuang WW, Thompson DA, Hoch RV, Weigel RJ. Differential screening and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identified gene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an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rcinoma cell line. Nucleic Acids Res. 1998;26:1116-1123.  [PubMed]  [DOI]
4.  刘 妍, 成 军, 王 刚.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26:880-883.  [PubMed]  [DOI]
5.  夏 小兵, 成 军, 王 刚, 杨 继珍, 刘 妍, 董 菁, 王 琳, 李 克. 人肝再生增强因子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743-746.  [PubMed]  [DOI]
6.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张 玲霞, 段 惠娟, 陆 荫英, 杨 继珍, 刘 妍, 洪 源, 夏 小兵.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79-1383.  [PubMed]  [DOI]
7.  Huang CJ, Chen YH, Ting LP. Hepatitis B virus core protein interacts with the C-terminal region of actin-binding protein. J Biomed Sci. 2000;7:160-168.  [PubMed]  [DOI]
8.  常 吉庆, 阎 跃红, 胡 沛至. HSP70与肌动蛋白在乳腺小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3;6:165-169.  [PubMed]  [DOI]
9.  Nishihama R, Ishikawa M, Araki S, Soyano T, Asada T, Machida Y. The NPK1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 is a regulator of cell-plate formation in plant cytokinesis. Genes Dev. 2001;15:352-363.  [PubMed]  [DOI]
10.  Su B, Karin M.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s and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Curr Opin Immunol. 1996;8:402-411.  [PubMed]  [DOI]
11.  Sanjo H, Kawai T, Akira S. DRAKs, novel serine/threonine kinases related to 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that trigger apoptosis. J Biol Chem. 1998;273:29066-29071.  [PubMed]  [DOI]
12.  张 忠东, 成 军, 钟 彦伟, 张 树林.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蛋白对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的影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027-1030.  [PubMed]  [DOI]
13.  Karin M, Hunter T. Transcriptional control by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from the cell surface to the nucleus. Curr Biol. 1995;5:747-757.  [PubMed]  [DOI]
14.  Schindler C, Shuai K, Prezioso VR, Darnell JE Jr. Interferon-dependent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of a latent cytoplasmic transcription factor. Science. 1992;257:809-813.  [PubMed]  [DOI]
15.  纪 冬, 成 军, 王 建军, 刘 妍, 杨 倩, 党 晓燕, 王 春花.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对MAPKKK蛋白信号转导的影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959-1962.  [PubMed]  [DOI]
16.  程 宝泉, 乔 立洪, 上官 红, 张 尚忠. 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组织MHC-I类抗原表达及意义.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12:456-459.  [PubMed]  [DOI]
17.  Cruz E, Vieira J, Gonçalves R, Alves H, Almeida S, Rodrigues P, Lacerda R, Porto G. Involvement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region in the genetic regulation of circulating CD8 T-cell numbers in humans. Tissue Antigens. 2004;64:25-34.  [PubMed]  [DOI]
18.  Zhou DX, Taraboulos A, Ou JH, Yen TS. Activation of class I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gene expression by hepatitis B virus. J Virol. 1990;64:4025-4028.  [PubMed]  [DOI]
19.  Lyu J, Costantini F, Jho EH, Joo CK. Ectopic expression of Axin blocks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carcinoma P19 cells. J Biol Chem. 2003;278:13487-13495.  [PubMed]  [DOI]
20.  Miao J, Kusafuka T, Udatsu Y, Okada A. Sequence variants of the Axin gene in hepatoblastoma. Hepatol Res. 2003;25:174-179.  [PubMed]  [DOI]
21.  Taniguchi K, Roberts LR, Aderca IN, Dong X, Qian C, Murphy LM, Nagorney DM, Burgart LJ, Roche PC, Smith DI. Mutational spectrum of beta-catenin, AXIN1, and AXIN2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and hepatoblastomas. Oncogene. 2002;21:4863-4871.  [PubMed]  [DOI]
22.  de La Coste A, Romagnolo B, Billuart P, Renard CA, Buendia MA, Soubrane O, Fabre M, Chelly J, Beldjord C, Kahn A. Somatic mutations of the beta-catenin gene are frequent in mouse and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8;95:8847-8851.  [PubMed]  [DOI]
23.  Satoh S, Daigo Y, Furukawa Y, Kato T, Miwa N, Nishiwaki T, Kawasoe T, Ishiguro H, Fujita M, Tokino T. AXIN1 mutatio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and growth suppression in cancer cells by virus-mediated transfer of AXIN1. Nat Genet. 2000;24:245-250.  [PubMed]  [DOI]
24.  Polakis P. Wnt signaling and cancer. Genes Dev. 2000;14:1837-1851.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