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 2005-02-26
接受日期: 2005-03-03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6-28
目的: 建立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 将兔麻醉、开腹, 以15 cm止血钳钳夹胆总管, 闭腹.3、7、14、30 d测定血清胆红素(TBIL和DBIL)、胆汁酸(BA).
结果: 术后7 d, 不施钳夹的假手术对照组TBIL、DBIL为5.90±1.50、1.60±0.58 mmol/L, 、BA为21.10±13.50 μmol/L, 与正常兔无明显差异(P>0.1); 钳夹实验组TBIL、DBIL为31.10±16.90、16.70±9.20 mmol/L, BA为61.50±24.50 μmol/L,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钳夹时扣二格、夹3 min以上, 全部实验兔TBIL、DBIL和BA都高于正常兔上限.术后3-30 d, 各实验组TBIL、DBIL、BA均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均发生胆管损伤性炎症, 造成胆管阻塞; 30 d时胆管损伤有所恢复.
结论: 以止血钳钳夹胆总管可造成实验动物可逆型梗阻性黄疸.该病理模型适用于梗阻性黄疸及其对机体各器官、细胞损害和防治研究.
引文著录: 王天然, 周纬, 黄海, 胡小丽, 李继红, 曾祥元. 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探讨.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12): 1454-1456
Revised: February 26, 2005
Accepted: March 3, 2005
Published online: June 28, 2005
N/A
- Citation: N/A. N/A.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5; 13(12): 1454-1456
- URL: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13/i12/1454.htm
- DOI: https://dx.doi.org/10.11569/wcjd.v13.i12.1454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常见临床病症, 可引起诸多器官、组织不同程度损害, 严重危害机体健康甚至生命.近年对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心等器官的损害及防治的研究较多[1-5], 实验方法均为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此种实验模型是不可逆胆管阻塞, 与多数临床梗阻性黄疸症病情不相符, 故研究结论受到限制.我们旨在建立一种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实验动物模型.
新加坡长耳白兔, 雌雄兼用, 体重2.5-3.5 kg.共99只.标准饲养条件常规饲养.实验开始前禁食1 d.
各实验组兔以盐酸氯胺酮(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剂量20-25 mg/kg, iv)麻醉, 剪去上腹部毛, 严格消毒皮肤.沿腹壁中线切开约4-5 cm开腹, 轻轻翻出十二指肠, 在胆总管结合点上游约1 cm处钝性分离胆总管.用15 cm止血钳中部钳夹胆总管.然后立即消毒, 缝合创口, 注射硫酸庆大霉素(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剂量0.8万单位/只, im), 常规饲养.实验分三批进行.第一批造模时止血钳扣3格, 钳6 min, 分别于术后3、7、14、30 d观察, 每时间点5只; 每时间点均设假手术对照5只.第二批造模时止血钳扣3格, 钳0.5、3、6 min各5只, 对照组5只; 术后7 d观察.第三批造模时止血钳分别扣1、2、3格各5只, 钳3 min, 对照组5只; 术后7 d观察.各实验组若有死亡, 均以同批实验兔及时补充.各对照组除不钳夹胆管外, 手术过程相同.
观测指标: 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胆汁酸(BA)、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 心脏取血, 以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管病理组织学检查: 动物取血后立即处死, 开腹, 在靠近钳夹处上端剪取约2 mm长胆总管, 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制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
统计学处理 各指标测定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 检验各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差异显著性.
2.1.1 死亡数量: (1)各时间对照组及术后3 d各实验组无死亡.(2)术后7 d各实验组共死亡2只, 分别为扣3格钳夹3、6 min.(3)术后14 d各实验组: 共死亡4只, 分别为扣3格钳夹3 min 3只, 扣3格钳夹30 s 1只.(4)术后30 d各实验组: 共死亡8只, 为扣3格钳夹3、6 min各4只.
2.1.2 死亡时间和原因: 以上死亡均发生在术后3-10 d, 原因全是胆管破裂.
2.2.1 造模后不同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 钳夹胆总管造成了胆道梗塞, 形成了黄疸症; 黄疸在30 d内逐步加重(表1).梗阻性黄疸症可引起肝脏损害, 损害在约1-2 wk达到高峰(表2).
术后时间 | 组别 | TBIL(mmol/L) | DBIL(mmol/L) | BA(mmol/L) |
正常 | 4.6±1.5 | 0.82±0.20 | 16.7±4.1 | |
3 d | 对照组 | 6.3±0.8 | 6.3±0.8 | 15.7±5.8 |
模型组 | 9.2±2.5a | 4.29±2.50a | 7.8±4.1a | |
7 d | 对照组 | 5.9±1.5 | 1.60±0.58 | 21.1±13.5 |
模型组 | 31.1±16.9b | 16.70±9.20b | 61.5±24.5b | |
14 d | 对照组 | 5.4±1.8 | 2.21±0.82 | 20.0±8.5 |
模型组 | 58.9±29.1b | 30.10±15.30b | 68.1±38.9a | |
30 d | 对照组 | 5.7±1.0 | 2.30±1.38 | 16.6±3.3 |
模型组 | 91.9±38.2c | 42.6±18.2c | 144.2±58.7c |
术后时间 | 组别 | TP(g/L) | ALB(g/L) | ALT(nkat/L) | AST(nkat/L) | GGT(nkat/L) |
正常 | 764.9±5.0 | 37.8±1.2 | 1 028.5±323.4 | 790.2±211.7 | 198.4±53.3 | |
3 d | 对照 | 59.6±5.5 | 36.9±1.3 | 958.5±233.4 | 533.4±73.3 | 233.4±30.0 |
模型 | 58.2±3.2 | 35.0±1.3a | 1 773.7±503.4b | 860.2±128.4c | 745.1±205.0c | |
7 d | 对照 | 60.7±4.7 | 37.3±4.5 | 1 141.9±251.7 | 821.8±153.4 | 185.0±35.0 |
模型 | 62.9±4.7 | 35.6±2.9 | 2 890.6±1 040.2b | 3 579.0±1 873.7b | 1 663.7±818.5b | |
14 d | 对照 | 60.1±2.2 | 37.5±1.2 | 871.8±225.0 | 778.5±203.4 | 291.7±68.3 |
模型 | 59.4±3.9 | 35.4±1.3a | 2 452.2±715.1c | 1 597.0±626.8a | 2 390.5±1 195.2b | |
30 d | 对照 | 64.6±2.6 | 39.0±0.9 | 965.2±251.7 | 848.5±296.7 | 185.0±41.7 |
模型 | 62.3±4.2 | 25.7±4.9c | 1 020.2±1128.5 | 833.5±248.4 | 1 391.9±703.5b |
2.2.2 造模钳夹时间: 结果显示, 钳夹时间越长造成梗阻性黄疸和对肝脏损害也越严重; 钳夹3min就足以造成全部实验兔梗阻性黄疸(表3).
对照 | 0.5 min | 3 min | 6 min | |
TP(g/L) | 60.7±4.7 | 63.4±3.8 | 59.8±4.1 | 62.9±4.7 |
ALB(g/L) | 37.3±4.5 | 37.5±2.7 | 35.2±1.8 | 35.6±2.9 |
TBIL(mmol/L) | 5.9±1.5 | 9.5±5.5 | 26.8±12.3b | 58.0±28.1b |
DBIL(mmol/L) | 1.60±0.58 | 3.84±2.21 | 15.2±8.6b | 29.1±14.3b |
BA(μmol/L) | 20.0±8.5 | 42.5±28.1 | 57.4±35.9a | 68.4±35.9a |
ALT(nkat/L) | 1 141.9±251.7 | 1 685.3±436.8a | 2 813.9±796.8b | 2 890.6±1 040.2b |
AST(nkat/L) | 821.8±153.4 | 955.2±128.4 | 1 827.0±655.1b | 3 579.0±11 878.7b |
GGT(nkat/L) | 185.0±35.0 | 681.8±293.4b | 1 323.6±476.8c | 1 663.7±818.5b |
2.2.3 造模钳夹力度: 结果显示, 钳夹时扣1格就足以造成梗阻性黄疸和肝脏损害(表4).
对照 | 1格 | 2格 | 3格 | |
TP(g/L) | 60.7±4.7 | 62.6±2.9 | 61.6±2.9 | 59.8±4.1 |
ALB(g/L) | 37.3±4.5 | 34.7±1.1 | 35.5±1.6 | 35.2±1.8 |
TBIL(mmol/L) | 5.9±1.5 | 14.0±6.9a | 15.1±6.9a | 26.8±12.3b |
DBIL(mmol/L) | 1.60±0.58 | 9.26±5.46a | 9.15±5.65a | 15.2±8.6b |
BA(μmol/L) | 20.0±8.5 | 61.5±24.5b | 42.5±28.1 | 57.4±35.9a |
ALT(nkat/L) | 1 141.9±251.7 | 2 908.9±541.8a | 3 102.3±1138.6b | 2 813.9±796.8b |
AST(nkat/L) | 821.8±153.4 | 1 940.4±398.4c | 2 603.9±818.5c | 1 827.0±655.1b |
GGT(nkat/L) | 185.0±35.0 | 1 316.9±425.1c | 1 373.6±610.1c | 1 323.6±476.8c |
2.3.1 各时间对照组: 胆管腔大小无明显变化, 腔内衬单层柱状上皮, 排列整齐, 胞核位于底部, 无细胞缺失.上皮下偶见淋巴细胞(LC).管壁各层结构清楚, 上皮下散在少量固有腺体.
2.3.2 术后3 d实验组: 各标本胆管腔不同程度扩大.腔内衬上皮大部分完整, 有的区域脱落; 上皮下少量炎细胞浸润, 以LC为主.管壁各层疏松水肿.固有腺数量增加.
2.3.3 术后7 d实验组: 胆管腔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扩大, 光镜下目测扩大3-5倍.内衬上皮有单层、假复层, 有的区域上皮脱落消失, 基底膜裸露; 有的区域上皮呈乳头状增生, 使腔面高低参差不齐.固有腺体增生, 数量增加, 有的腺腔明显扩张, 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 有的区域灶性退变坏死.腔壁平滑肌、纤维及脂肪组织明显增生, 致管壁增厚.
2.3.4 术后14 d实验组: 见管腔扩大; 上皮不全脱落; 腔面亦见增生修复上皮, 即呈单层和复层排列, 细胞紧密, 有的呈乳头状; 有的区域见灶性上皮及基底膜退变坏死.管壁固有腺体数量增加, 间质炎细胞浸润, 疏松水肿, 纤维及脂肪增生.
2.3.5 术后30 d实验组: 胆管腔与对照组相比亦明显扩大.上皮各层次病变与术后7 d、14 d较为相似, 但见腔面上皮大部趋于完整, 单层排列, 细胞紧密、平坦, 即分布参差不齐现象明显减少.固有腺数量仍较正常者为多, 间质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 仍见不同程度水肿.退变坏死已不明显.
近年研究梗阻性黄疸对肝、肾、心等器官的损害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较多, 方法均为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阻性黄疸[1-5].其胆道梗阻不可逆, 与多数临床梗阻性黄疸症病情不符, 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也有局限性.我们建立的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实验模型, 更接近临床症状, 更适于进行此类防治研究.根据本组实验结果, 用15 cm直端止血钳扣2格钳夹胆总管3-6 min, 1 wk后实验兔即发展为梗阻性黄疸.若扣3格, 则对胆管损伤过重, 部分实验兔因胆管破裂死亡.
本组实验结果表明, 用止血钳对兔胆总管实施钳夹, 从钳后3 d开始, 其血清TBIL、DBIL就显著增多; 钳后7 d开始, 全部实验兔血清TBIL、DBIL都高于正常兔上限, 而且在1 mo内逐渐增加; 钳后7 d开始, 实验兔血清BA也显著增加, 1 mo内逐步增高.这些结果证明, 该方法造成了实验兔梗阻性黄疸症.实验兔胆总管病理学检查发现, 各手术组动物胆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尤以术后7 d、14 d明显.主要包括: 胆管扩张; 内衬上皮脱落、增生; 腔面灶性坏死; 固有腺体增生; 间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管壁平滑肌、纤维及脂肪组织不同程度增生致管壁增厚; 有的管壁疏松水肿.上述结果表明, 用止血钳钳夹胆总管造成胆管损伤, 发生炎症、坏死及随后的修复性增生, 引起胆道梗阻, 从而形成梗阻性黄疸.由于这种胆管损伤是可以修复或治疗的, 因此其胆道梗阻是可逆的, 这种梗阻性黄疸症也是可逆型的.
本组实验中测定了全部实验兔血清肝脏相关生化指标.结果显示: 梗阻黄疸兔血清TP没有明显异常; ALB有降低倾向; TBIL、DBIL和BA持续显著升高; ALT、AST明显增加, 至1 mo时基本恢复正常; GGT最敏感, 显著增高, 1 mo时也已回降但尚未恢复.说明梗阻黄疸对肝实质细胞有所损害, 与文献[1-5]报道相符.同时表明该实验模型也可用于梗阻性黄疸对机体其他器官、细胞的损害及防治研究.
编辑: 张海宁
4. | 巩 鹏, 王 忠裕, 王 洪江, 陈 海龙, 关 风林. 黄芪对梗阻性黄疸大鼠心肌TNF-α及SOD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3;9:165-169. |
5. | 方 文成, 寇 治民, 张 有成. 梗阻性黄疸大鼠脂多糖结合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4;11:328-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