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快报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4.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09-15; 12(9): 2203-2205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9-15. doi: 10.11569/wcjd.v12.i9.2203
时间剂量因子评价内照射治疗肝癌皮下瘤的局部剂量
张旭光, 吴翼伟, 孙亮, 朱寿彭
张旭光,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003
吴翼伟,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7
孙亮, 朱寿彭,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7
基金项目: 江苏省卫生厅2003年科技发展基金课题, No. H200360.
通讯作者: 张旭光, 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兴隆巷29号,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zxgjh@163.net
电话: 0519-8119221
收稿日期: 2004-05-28
修回日期: 2004-06-09
接受日期: 2004-07-06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9-15

目的: 估算131I-碘化油b-内照射治疗肝癌的局部剂量, 并比较内照射剂量大小.

方法: SPECT断层重建连续扫描监测10只SD大鼠的SMMC-7721肝癌皮下瘤模型接受131I-碘化油局部注射的内照射剂量, 以时间剂量因子把内照射剂量换算成相当于常规外照射的次数.

结果: 10只肝癌皮下瘤模型131I-碘化油局部注射在4个有效半减期内照射剂量在761-3891Gy间, 其TDF值在3667-18754间. 相互间的数学关系有的变大, 有的变小.

结论: SPECT断层重建连续扫描可以监测131I-碘化油内照射剂量, 时间剂量因子有助于比较和确定内照射剂量.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张旭光, 吴翼伟, 孙亮, 朱寿彭. 时间剂量因子评价内照射治疗肝癌皮下瘤的局部剂量.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9): 2203-2205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May 28, 2004
Revised: June 9, 2004
Accepted: July 6, 200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5, 2004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肿瘤内照射治疗是有效的局部控制方法之一. 131I、32P、188Re、90Y等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但放射物理还有3个问题等待解决. (1): 如何确定核素使用剂量? 目前多根据药物毒性[1]或使用者的经验[2], 或者根据动物实验使用的核素量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2): 如何确定核素对靶区的辐射剂量? 最初的办法是根据核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规律推导在人体内的代谢方程, 提出多室代谢模型后更类似于实际模式. (3): 如何衡量辐射剂量? 已经观察到不同组的内照射剂量相差很大. 上述3个问题是连续的.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第三个问题的解决.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为第三个问题解决创造了条件. 131I-碘化油是临床常用的肝癌介入内照射源. 其b-辐射部分能量占59%, g辐射部分占40%. 通过动脉血管和局部注射方法输入, 可在局部产生较强的辐射效应. 我们利用SPECT连续断层扫描, 估算实验肿瘤靶区内131I-碘化油b-辐射部分的能量沉积, 估算剂量率、总剂量, 尝试用时间剂量因子比较内照射之间、内外照射之间的剂量大小, 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31I-碘化油(北京401所提供),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rgraphy, SPECT; 苏州大学一附院的; 自行编制的软件INDFIT2.0拟合代谢方程和估算辐射剂量, SPSS10.0统计软件, SMMC-7721人肝癌SD大鼠皮下瘤模型(由中国医科院上海细胞所提供的SMMC-7721人肝癌细胞株, 106个细胞自行接种SD大鼠乳鼠腹股沟皮下, 注射前后连续10 d腹腔内注射地塞米松1 mg/d/只, 3-4 wk形成皮下瘤, 成瘤率20-30%).

1.2 方法

建立SPECT对131I-碘化油比活度的检测方程[3]. 对在三维水箱内系列活度的131I-碘化油进行SPECT断层重建扫描, 记取各个活度的横断面的平均g计数(cts/voxel), SPSS10.0统计软件拟合回归方程. 对10只直径3 cm左右的SMMC-7721肝癌SD大鼠皮下瘤模型, 局部注射131I-碘化油, 3.7 MBq/cm3(假设核素均匀注射后不移动, 电子线能量完全沉积在局部, 局部吸收剂量达100 Gy以上), 在注射后1 d内以与建立检测方程同等条件SPECT断层重建扫描, 记取横断面各个层面的平均g计数, 推算成131I-碘化油的浓度. 之后间断连续扫描, INDFIT2.0拟合131I-碘化油平均浓度的代谢方程, 并计算b-辐射部分能量的累积吸收剂量. 累积吸收剂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D0-t = A×(1-e-bt)/b×0.18 132×1.6×10-13×1 000×3 600×24÷d, 其中D0-t为累积组织吸收剂量(Gy, 焦耳/千克), A为131I-碘化油初始平均浓度(37×103Bq/ml), 0.18 132为131I一次衰变在组织中b-辐射部分能量完全沉积的量(MeV/次), 1.6×10-13为MeV与焦耳的换算系数, 1 000为每千克体积取1 000 ml, 3 600×24把t的时间单位天转化为秒, b为有效衰变系数, d为靶区比重, 这里取1. 0 g/cm3.

外照射的TDF定义: TDF=Nd1.538(T/N)-0.169×10-3, 式中N为达到总耐受剂量时应给的分次数, d为分次剂量(cGy), T/N为次间平均间隔时间(d), 10-3是一个比例系数, 使得达到皮肤耐受剂量时TDF=100. 对短寿命同位素局部注射后伴有代谢者, TDF变为: TDF=<(1-e-1.35le T)/1.35le>×r01.35×4.76×10-3, le为有效衰变系数, T为观察时间, r0为起始剂量率, 4.76×10-3是使内照射达到皮肤耐受剂量时TDF=100的比例系数[4].

我们计算4个有效半减期的内照射累积吸收剂量, 并计算其TDF.

2 结果

Marconi的SPECT 131I-碘化油检测方程是: Y=2.781+0.239X. Y为131I比活度(37×103Bq/ml), X为平均g计数(光子数/像素/层厚, cts/voxel). SD大鼠10只的SMMC-7721肝癌皮下瘤模型局部131I-碘化油的代谢方程(见表1). 辐射剂量参数(见表2). 辐射剂量参数的TDF衡量情况(见表3).

表1 SMMC-7721肝癌皮下瘤模型肿瘤靶区内核素平均浓度代谢方程.
No偏差平方和r肿瘤靶区内核素平均浓度代谢方程
10.0060.99Y=4589.573e-0.0061t
20.0060.99Y=3941.645 e-0.0061t
30.0060.99Y=3280.91 e-0.0061t
40.010.99Y=3403.701 e-0.0061t
50.0060.99Y=2467.545 e-0.0061t
60.0090.99Y=4235.942e-0.00671t
70.0010.99Y=3916.348e-0.00794t
80.0070.99Y=4015.5e-0.00732t
90.0030.99Y=4584.191e-0.00427t
100.0000.99Y=4749.419e-0.02258t
表2 SMMC-7721肝癌模型肿瘤靶区辐射剂量学参数.
No有效半减期(Te, h)生物半排期(Tb, h)1 Te累计剂量(Gy)2 Te累计剂量(Gy)3 Te累计剂量(Gy)4 Te累计剂量(Gy)初始剂量率(Gy/h)
1113.63276.3741 453.732 180.5582 544.0092 703.51617.686
2113.63276.3741 248.4911 872.7182 184.852 340.91615.17
3113.63276.3741 038.9231 558.3661 818.1061 947.97612.654
4113.63276.3741 078.1061 617.1591 886.6672 021.42113.098
5113.63276.374781.5881 172.3821 367.7791 465.4599.509
6103.30222.31 219.7421 829.6132 134.532 287.00716.317
787.298159.41953.0091 429.5321 667.7751 786.87815.059
894.69185.931 059.8651 589.8161 854.7731 987.2715.466
9162.33102.232 074.3313 111.4783 629.73 891.6617.686
1030.6936.50406.297609.464711.029761.8318.13
表3 4个有效半减期TDF值比较.
No初始剂量率有效衰变系数TDF值
1Te2 Te3 Te4 Te
117.6860.0 0617 00110 50213 00213 131
215.170.0 0615 6918 5379 96010 674
312.6540.0 0614 4556 6837 7978 356
413.0980.0 0614 6697 0028 1698 754
59.5090.0 0613 0294 5445 3025 681
616.3170.00 6715 7098 5639 99010 691
715.0590.00 7944 3296 4947 6088 118
815.4660.00 7324 8687 3028 5199 128
917.6860.00 42710 0021 500317 50318 754
1018.130.02 2581 1731 7603 4223 667

4个有效半减期后, TDF值与有效衰变系数成反比关系, 与初始剂量率的1.35次方成正比关系. 而累计剂量与有效衰变系数成反比关系, 与初始浓度成正比关系. TDF值改变了单纯内照射剂量的相互之间关系.

3 讨论

内照射剂量估算在临床上还没有完全解决. 利用代谢模式方程和SPECT的平面测量显然已不能满足实践要求. Israel et al使用的SPECT的三维定量连续扫描较好的反映了剂量三维分布[5-6]. 缺点: SPECT的图像难以与实际肿瘤空间模合, 不能在小的感兴趣区(如0.1-0.5 cm大小)内观察剂量[7], SPECT反映的剂量分布不能完整对应靶区内变性、坏死等变化. 使用SPECT与CT融合的机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但其CT图像的清晰度尚不够. 如与普通CT图像对照观察, 可以进一步提高SPECT的图像与实际肿瘤空间模合度. 工作量大, 费用较高. 本组动物实验研究就没有能够做到同期SPECT、CT扫描. 临床工作中更因患者的情况难以全部按期完成. 对SPECT断层图像画感兴趣区时有主观因数. 画大了, 剂量下降; 画小了, 剂量增加. 本组实验动物第9例就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其有效衰变系数比物理衰变系数还要小. 改进办法包括: 保持SPECT的扫描、观测条件齐同, 包括窗宽和基线; 对同一例资料由同1工作人员完成; 初次由SPECT图像确定较小的同一剂量区域投射到CT图像, 之后的感兴趣区大小形状位置保持对应CT图像不变.

评价内照射辐射剂量的大小还没有在临床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试图寻找一种评价途径, 在方法学上是可行的. 预定给药量是相同的, 但在实际内照射累积剂量上, 实验动物间、各个组分间的区别在几倍到几百倍, 而计算时间的不同使之无法直接比较大小. 尽管在4个生物半排期基础上增加计算时间, 辐射剂量不会有显著改变. 经32 d时间剂量因子比较后, 可以看出差别有明显变化. 有些区别比剂量增加, 有些减少. 加上时间、剂量率因素衡量后相互之间的区别可以在线性关系上比较. 相互之间区别的可能原因: 点线状注射方式使核素在靶区内分布趋向集中, 所以监测出的剂量高于理论预测剂量. 这也侧面说明经验设定剂量的不可靠. 动物模型肿块内核素的代谢速度、模式有明显区别. TDF与初始剂量率r0的1.35次方正相关, 与有效衰变系数le负相关. 肿瘤模型的皮下瘤血供少, 主要依赖新生的肿瘤血管, 131I-碘化油的代谢速度慢, 局部注射药物产生的初始剂量率r0相对注药量较大, 有效衰变系数le较小. 而在临床治疗中, 肝癌多为富血供的病灶, 在注药后就会有许多131I-碘化油被代谢走了, 如不及时测试, 初始剂量率r0相对注药量则较小, 有效衰变系数λe较大. 应在注药后立即行SPECT检测. 目前临床治疗中对此尚无足够重视, 有必要对临床患者增加滞留药物的措施, 比如先行肝动脉栓塞[8], 使用黏合剂等.

为全面反映内照射剂量, 建议内照射辐射剂量的表达方式如下: ×核素对×肿瘤靶区的×种辐射, 靶区初始浓度××kBq/ml, 初始剂量率××cGy/hr, 有效半减期××天, ××天累计剂量××Gy, TDF值××. TDF值更能准确反映内照射剂量的线性大小关系.

评价内照射辐射剂量的大小的目的是得到与剂量相对应的治疗效果. 辐射效应的评价目前还未与辐射剂量紧密结合. 我们的工作为回答第二、三个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尚不能准确回答第一个问题. 每一个患者有其独特的有效衰变系数le, 给药方式、药量和载体也会对le有影响. 假设不代谢, 根据核素的能量、物理半衰期和常规外照射30-40次的相当TDF, 可以推算出理想状态的核素给药量, 或者是最小给药量. 这些有待于临床和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1.  Colnot DR, Quak JJ, Roos JC, van Lingen A, Wilhelm AJ, van Kamp GJ, Huijgens PC, Snow GB, van Dongen GA. Phase I therapy study of 186Re-labeled chimeric monoclonal antibody U36 in patients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J Nucl Med. 2000;41:1999-2010.  [PubMed]  [DOI]
2.  施 乐华, 张 致峰, 庄 道玲, 程 红岩, 高 也陶, 吴 孟超. 186铼-碘化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 2002;40:814-816.  [PubMed]  [DOI]
3.  张 旭光, 孙 亮, 王 跃涛, 鹿 纯芝, 朱 峰. 肝癌患者131I介入治疗的内照射剂量估算.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4;24:52-53.  [PubMed]  [DOI]
4.  胡 逸民. 肿瘤放射物理学. 北京, 第一版,原子能出版社. 1999;381-391.  [PubMed]  [DOI]
5.  Fleming JS, Alaamer AA, Perring S. A technique for the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of 131I radiopharmaceuticals using SPECT. Nucl Med Commun. 1993;14:498-505.  [PubMed]  [DOI]
6.  Israel O, Iosilevsky G, Front D, Bettman L, Frenkel A, Ish-Shalom S, Steiner M, Ben-Harush M, Kolodny GM. SPECT quantitation of iodine-131 concentration in phantoms and human tumors. J Nucl Med. 1990;31:1945-1949.  [PubMed]  [DOI]
7.  Bolch WE, Bouchet LG, Robertson JS, Wessels BW, Siegel JA, Howell RW, Erdi AK, Aydogan B, Costes S, Watson EE. MIRD pamphlet No. 17: the dosimetry of nonuniform activity distributions--radionuclide S values at the voxel level. Medical Internal Radiation Dose Committee. J Nucl Med. 1999;40:11S-36S.  [PubMed]  [DOI]
8.  Qian J, Feng GS, Vogl T. Combined interventional therapi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9:1885-1891.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