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 2004-04-28
接受日期: 2004-05-09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8-15
目的: 评价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征、内镜特点, 提高对IC的认识.
方法: 对我院6年来诊治IC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IC好发于中老年人, 主要临床表现是急性下腹痛和便血. 多数患者有相关基础疾病. 内镜特点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 呈节段性分布,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坏死及黏膜下出血.
结论: 中老年患者如出现急性下腹痛、便血, 既往有动脉硬化病史, 应警惕IC的可能, 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引文著录: 王颖, 田丰, 李岩. 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30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8): 2010-2011
Revised: April 28, 2004
Accepted: May 9, 200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5, 2004
N/A
- Citation: N/A. N/A.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4; 12(8): 2010-2011
- URL: https://www.wjgnet.com/1009-3079/full/v12/i8/2010.htm
- DOI: https://dx.doi.org/10.11569/wcjd.v12.i8.2010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是因结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 致使肠壁发生缺血性改变. 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和腹泻. 多见于中老年人且有相关基础疾病者. 该病临床少见, 早期多误诊.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 IC患者会逐步增加, 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现将我院近6年收治的30例IC患者, 报告如下:
我院6年来收治IC患者30例, 男10例, 女20例; 男女之比为1: 2. 年龄51-80(平均65岁).
因突发下腹痛、便血而在24-72 h行常规结肠镜及病理检查, 排除结肠其他病变. 治疗2 wk后复查结肠镜.
IC患者均发生突发性剧烈腹痛(100%), 以左下腹及脐周为最多; 有便血症状者28例(93%), 18例为鲜血便(18/28, 64%), 10例为暗红色血便(10/28, 36%); 腹泻者6例(20%), 均为水样便; 7例伴有低热(23%); 3例伴有腹胀(10%). 25例(83%)有基础疾病: 其中冠心病、高血压病20例(20/25, 80%); 糖尿病3例(3/25, 12%); 便秘7例(7/25, 28%).
30例患者全部于腹痛、便血症状出现后24-72 h行结肠镜检查. 本组30例患者按Marston分型为3型, 镜下所见如下: (1)一过型26例(87%),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 并可见溃疡, 病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 溃疡多呈纵行、沿肠系膜侧分布, 有少量渗血. 未见肠腔狭窄; (2)狭窄型4例(13%), 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出血, 病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 溃疡呈纵行、沿肠系膜侧分布. 病变呈环行侵及肠腔全周, 均可见肠腔明显狭窄; (3)坏疽型未遇到. 结肠镜下所见病变累及降结肠及脾曲处17例(57%), 乙状结肠8例(27%), 同时累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4例(13%), 横结肠1例(3%), 升结肠及直肠未见受累. 活检结果均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出血、水肿及多量纤维素血栓和巨噬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所有患者均住院观察治疗, 主要治疗药物为血管扩张剂及抗生素和支持治疗. 患者腹痛症状的缓解时间平均是4(0-20 d); 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5(0-21 d). 30例患者中22例于治疗后2 wk-2 mo复查结肠镜, 20例恢复正常, 2例肠镜下病变明显减轻, 但未完全消失.
IC于1963年由Boley提出, 1966年Marston 根据其程度将其分为3型: 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 后又重新将其分为2型即坏疽型和非坏疽型. 前者多因急性肠梗阻收入外科手术治疗, 我们总结非坏疽型IC. 很多原因可诱发本病, 包括血管因素如动脉硬化、血管炎、血管痉挛、血栓、栓塞等和引起肠内压升高的因素如便秘、腹泻等.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某段结肠绝对或相对缺血, 发生组织损害. 表明IC有一定的易患因素或者说有一定的基础疾病[1-16]. 本组中83%的患者有上述相关因素, 与文献报道一致. 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占首位, 提示血管疾病系非坏疽型IC的主要病因[1-3,11]. IC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 本组为100%; 而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本组男女之比为1: 2, 提示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高危人群[4-6,17]. 起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 主要症状为腹痛、便血和腹泻三联征. 腹痛多为脐周及下腹部, 以左下腹为最常见, 疼痛多为绞痛; 便血为鲜血便或暗红色; 本组分别为100%和93%, 可见上述二症状非常常见且突出, 这与文献[4-6]报道完全相符.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手段[1,3-7,9,12-15], 镜下常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出血、黏膜坏死糜烂、溃疡形成. 有的可见肠壁增厚、肠腔环行狭窄. 内镜下IC的突出特点是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病变与正常黏膜分界清晰; 溃疡多呈纵行并沿肠系膜侧分布[4-5]. 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 因此发病后48-72 h内进行内镜检查非常重要[5-6]. 内镜追踪结合临床观察对确诊IC及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 本病好发于结肠脾曲[3-7], 由于此段肠管的血供系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移行部位, 与小肠的吻合支少之故. 而直肠因有肠系膜下动脉及直肠动脉双重供血, 故病变罕见. 本组患者病变全部发生于左半结肠, 符合上述特点. 在30例IC患者中, 26例一过型IC患者经内科治疗2 wk后, 20例复查内镜, 均恢复正常; 4例狭窄型中2例复查内镜, 病变明显缓解. X线钡灌肠和血管造影检查虽有阳性所见, 但前者检查难以定性且有一定的风险, 后者为有创检查且费用较贵临床难以推广, 故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C并评价病变程度的主要方法[1,3-7]. IC易误诊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肠道疾病. IC具备"两快"特点: 症状消失快, 内镜下病变恢复快, 区别与其他肠道疾病[5,7]. 内镜下活检组织中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巨噬细胞内含铁血黄素沉着, 此为本病特征, 也是与其他肠道疾病鉴别的关键[7-9].
总之, IC是一种易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的结肠缺血性疾病, 对有动脉粥样硬化等易患因素的老年人, 如发生急性下腹痛、便血等症状, 应及时行内镜检查, 密切随访, 以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编辑: N/A
1. | Medina C, Vilaseca J, Videla S, Fabra R, Armengol-Miro JR, Malagelada JR.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review of fifty-three cases. Dis Colon Rectum. 2004;47:180-184. [PubMed] [DOI] |
2. | Scharff JR, Longo WE, Vartanian SM, Jacobs DL, Bahadursingh AN, Kaminski DL. Ischemic colitis: spectrum of disease and outcome. Surgery. 2003;134:624-9; discussion 629-30. [PubMed] [DOI] |
3. | Sreenarasimhaiah J.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estinal ischaemic disorders. BMJ. 2003;326:1372-1376. [PubMed] [DOI] |
7. | 贺 磊, 谭 诗云, 邓 涛, 丁 一娟, 李 国美, 沈 志祥, 罗 和生, 于 皆平. 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对缺血性肠炎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20:600-601. |
9. | 钱 冬梅, 王 雁, 刘 宾, 邸 霞, 谢 新纪, 藤 田力也, 袁 申元. 59例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1999;8:211-213. |
17. | Hourmand-Ollivier I, Bouin M, Saloux E, Morello R, Rousselot P, Piquet MA, Dao T, Verwaerde JC. Cardiac sources of embolism should be routinely screened in ischemic col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3;98:1573-1577. [PubMed] [D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