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4.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02-15; 12(2): 488-490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2-15. doi: 10.11569/wcjd.v12.i2.488
药物性肝病41例
苏淑慧, 王春平, 李迎新, 冯永毅
苏淑慧, 王春平, 李迎新, 冯永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302医院 北京市 100039
通讯作者: 苏淑慧, 100039,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中路100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内科. guohaoyue@etang.com
电话: 010-66933766
收稿日期: 2003-06-06
修回日期: 2003-06-10
接受日期: 2003-07-24
在线出版日期: 2004-02-15

目的: 分析41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检查作出综合判断.

结果: 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 中药类占36.6%, 抗结核类药占19.5%, 抗肿瘤类药占17.1%, 抗菌素类药占7.3%, 激素类药占7.3%. 其他药物还包括抗甲状腺类药、解热镇痛类药和镇静催眠类药. 临床分型: 急性药物性肝病38例, 慢性药物性肝病3例.经停药后治疗, 有92.6%的病例预后良好, 有2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死亡.

结论: 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苏淑慧, 王春平, 李迎新, 冯永毅. 药物性肝病41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2): 488-490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June 6, 2003
Revised: June 10, 2003
Accepted: July 24, 200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5, 2004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临床应用药物种类的迅速增多,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据统计, 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仅次于皮黏膜损害和药物热.我们通过对我科1996-11/2003-04确诊的41例药物性肝病进行临床分析, 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病因和临床表现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41例患者中, 男29例, 女12例, 年龄9-78岁, 平均年龄46.7岁. 19岁以下1例, 20-39岁12例, 40-59岁13例, 60岁以上14例.

1.2 方法

1.2.1 诊断依据: (1)给予药剂后, 大多于1-4 wk内出现肝损害表现, 但也可于数月后才出现肝病的表现. 少数的潜伏期可更长. (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 (3)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大于6%. (4)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5)巨嗜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阳性. (6)HBsAg、抗-HBc、抗HAV-IgM、抗HCV、HDV和抗HEV阴性. (7)偶然再次给药后可发生肝损害.如有(1), 加上(2)-(7)中的任何2条, 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病.本组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1.2.2 用药后发病时间及所用药物种类: 用药后出现肝损害时间为: 1-2 wk发病6例, 2-4 wk发病8例, 4-6 wk发病14例, 6-8 wk发病8例, 8 wk以上发病5例(表1).

表1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药物名称、例数及比率.
药物名称n比例药物名称n比例
1中药类1536.6%4抗菌素类药37.3%
藏红花先锋霉素
青黛头孢三嗪
雷公藤5 激素类药37.3%
复方中药汤剂6 抗甲状腺类药24.9%
复方中成药他巴唑
2抗结核类药819.5%7 解热镇痛药24.9%
异烟肼扑热息痛
利福平安乃近
吡嗪酰胺8 镇静催眠药12.4%
3抗肿瘤类药717.1%安定
5-氟尿嘧啶
环磷酰胺
羟基喜树硷
长春新硷

1.2.3 临床表现: 症状: 乏力34例, 纳差32例, 尿黄25例, 腹胀5例, 皮肤瘙痒5例, 发热7例, 恶心6例, 肝区痛2例. 体征: 皮肤巩膜黄染22例, 肝区叩痛9例, 肝大8例, 皮疹2例, 腹水2例, 肝掌阳性2例.

1.2.4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谷丙转氨酶(ALT)升高39例, 异常范围46-1 500 U/L以上. 谷草转氨酶(AST)升高38例, 异常范围47-1 500U/L以上, 碱性磷酸酶(ALP)升高38例, 异常范围112-1 155U/L, γ-谷氨酰氨基转酞酶(GGT)升高37例, 异常范围83-971 U/L, 总胆红素(TBiL)升高35例, 异常范围22.7-49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占总胆红素比值在60%以上者29例.胆碱酯酶(CHE)下降者21例, 异常范围在618-5 210 u/L. 40例患者甲、乙、丙、丁、戊及庚型肝炎病原学均阴性. 1例患者为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41例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 显示肝回声浓密者31例, 脾厚5例, 肝弥漫性损害4例, 慢性肝损害3例, 脂肪肝3例, 腹水2例. 有6例行肝穿检查, 病理均证实为药物所致肝损害.

1.2.5 并发症: 低钾血症11例, 肝性脑病3例. 肝肾综合征2例, 腹水2例, 腹膜炎1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

1.2.6 治疗及转归: 经停用有关或可疑药物、卧床休息、保肝、降酶、退黄、加强支持治疗及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措施, 治愈13例, 好转25例, 治愈好转率达92.6%. 平均住院41.3 d. 无效自动出院1例. 2例因亚急性重型肝炎并肝肾综合征死亡.

2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 中药类占36.6%, 抗结核类药占19.5%, 抗肿瘤类药占17.1%, 抗菌素类药占7.3%, 激素类药占7.3%.其他药物还包括抗甲状腺类药4.9%、解热镇痛类药4.9%和镇静催眠类药2.4%.

3 讨论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药物在肝内经过生物转化(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而清除. 这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肝脏损害[1]. 最近, 美国医学会杂志公布的一份材料表明, 药物引起的肝病或肝损伤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2].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 二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因此, 药物性肝病的发病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几乎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3]. 我科1996-11/2003-04共收治41例被确诊的药物性肝病患者, 其中有20例患者入院时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 有3例误诊为肝外梗阻性黄疸, 有2例误诊为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腹水. 本组病例中,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以中药类、抗结核类药、抗肿瘤类药多见, 所占比例分别为: 36.6%、19.5%、17.1%. 分析中药所占比例高的原因与本组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有关, 老年人共14例, 占病例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大多老年人发病是服治疗骨质增生、银屑病、白癜风的中药所致.成年人则以服抗结核类药、抗肿瘤类药物多见. 在我国许多人片面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比西药安全, 可近年报告表明, 中药引起的肝损害并不少见[4]. 从本组资料总结的结果来看, 中药所致肝损害占36.6%, 高居首位, 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无特异性, 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等肝胆疾病. 在我国人群中, HBsAg的携带率很高, 这种患者一旦发生药物性肝病常常被诊为慢性乙型肝炎, 而不去深究其用药史, 从而使诊断误入歧途.

药物性肝病重在预防, 每个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 特别是用新药治疗时, 要注意监视各种毒副反应, 定期测定血象、尿液、胆红素、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 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或黄疸应立即停药. 给予甘利欣、谷胱甘肽降酶、保肝治疗, 茵栀黄或复方茵陈退黄, 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 大部分患者预后是很好的[5]. 近年来, 用谷胱甘肽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了显著疗效 [6]. 本组41例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 治愈好转率达92.6%, 1例治疗无效, 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例因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肾综合征死亡(死亡患者中, 其中1例52岁, 有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病史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 另1例年龄78岁, 平时无慢性基础性疾病). 对死亡病例的分析提示我们: 遇有基础性疾病及高龄患者, 一旦出现药物性肝损害, 病情发展快, 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做到要详细询问病史, 特别是近期的服药情况, 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 不延误病情. 对有药物性肝损害病史者, 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编辑: N/A

1.  李 健, 程 香普, 崔 静, 段 芳龄. 36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分析.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0;9:216.  [PubMed]  [DOI]
2.  姚 光弼. 药物性肝病. 中华消化杂志. 1999;19:339-342.  [PubMed]  [DOI]
3.  陈 世耀, 蒋 晓渠, 刘 天舒, 王 吉耀. 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244.  [PubMed]  [DOI]
4.  王 希海, 黄 光照. 中草药引起中毒性肝病的病理变化. 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7;13:126-129.  [PubMed]  [DOI]
5.  Speeg KV, Bay MK.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1995;24:1047-1064.  [PubMed]  [DOI]
6.  翁 明钢. 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附18例疗效观察). 中国综合临床. 2001;17:576.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