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06-15; 11(6): 841-842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6-15. doi: 10.11569/wcjd.v11.i6.841
结肠黑变病25例
孙军, 李岩
孙军, 锦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4
李岩,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消化内科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4
通讯作者: 孙军, 121004, 辽宁省锦州市上海路二段51号, 锦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sj680801@yahoo.com.cn
电话: 013941610711
收稿日期: 2003-01-11
修回日期: 2003-01-25
接受日期: 2003-02-18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6-15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的病因及其与结肠肿瘤的关系.

方法

对25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长期服泻药患者16例(64%), 未有明确服泻药史患者8例(32%); 病变分布左半结肠患者14例, 结肠癌患者1例, 结肠息肉患者9例, 病理示管状腺瘤患者8例, 混合型患者1例, 管状腺癌患者1例.

结论

结肠黑变病病因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孙军, 李岩. 结肠黑变病25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6): 841-842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January 11, 2003
Revised: January 25, 2003
Accepted: February 18, 2003
Published online: June 15, 2003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 MC)指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 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 本病检出率逐渐上升, 本研究对我院1997-01/2002-07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3897例患者进行统计, 检出MC25例, 检出率0.64%, 国内报道本病检出率为0.06-5.9%[1].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25例MC患者男15例, 女10例, 年龄48-76岁, 平均62岁. 便秘19例, 腹泻2例, 血便1例, 下腹痛及腹胀等3例. 因便秘服泻药(大黄, 番泻叶, 芦荟, 麻仁润肠丸, 果导)者16例, 服药时间2 mo-20 a; 未有明确服泻药史者8例, 其中腹泻2例; 不详1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用OLYMPUS CF240型电子结肠镜, 并行病理检查.

2 结果
2.1 服泻药情况

长期服泻药16例占64%, 未有明确服泻药史8例占32%.

2.2 结肠镜下表现

结肠黏膜弥漫或局部有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 呈颗粒状、虎斑状、网状, 肠腔视野反光减弱, 普遍灰暗. 病变分布全结肠6例, 左半结肠14例, 右半结肠5例.

2.3 并发疾病

结肠癌1例, 溃疡性结肠炎1例, 结肠息肉9例.

2.4 病理检查

黏膜固有层间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噬棕褐色色素的巨噬细胞. 结肠息肉病理: 管状腺瘤8例, 混合型1例. 结肠癌病理示管状腺癌1例.

2.5 随访情况

12例服泻药的便秘患者有完整随访史.每3-6 mo随访一次, 每次均行肠镜及病理检查, 随访时间6-28 mo, 其中1例停服泻药18 mo, 镜下及病理所见色素消失, 4例停服泻药患者镜下均有不同程度色素变浅, 但病理仍然证实MC. 继续服用泻药患者镜下色素颜色逐渐加深.

3 讨论

MC国外报道较多, 1829年Crureilheir首先描述了这种病变. 1857年Virchow将其命名为结肠黑变病, 一直沿用至今. 病因不清, 多数报道认为长期服泻药、尤其是蒽醌类泻药有关, 大量泻药引起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 产生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所吞噬, 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至黏膜固有层, 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 凋亡小体转化为脂褐素, 随着泻药长期应用, 这些含色素巨噬细胞不断聚集, 形成典型MC[2]. 本研究25例MC患者, 长期服泻药16例, 占64%, 与上述报道相符, 可是本研究25例MC患者中有8例(32%)未有明确服泻药史, 其中2例腹泻, 1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 因此Byers et al[3]认为泻药应用不是促使MC发生的唯一因素, 细胞凋亡在MC中起重要作用, MC是细胞凋亡加速的非特异性标志, 引起凋亡原因许多, 如衰老等, 所以可解释本研究中MC患者年龄48-76岁, 平均62岁, 年龄偏大.

目前, MC与结肠肿瘤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 陈宗永et al[4]在2-8 a随访过程中, 在MC基础上逐步出现颗粒样增生、息肉及结肠息肉恶变. 而国外学者Nusko et al[5]认为结肠癌与MC和泻药无关, 但结肠息肉在MC中被检出率高, 息肉近端分布较多, 且病理所示管状腺瘤和混合状腺瘤较多, 结肠息肉无色素沉着. 本研究25例MC, 腺瘤9例(36%), 其中管状腺瘤8例, 混合状腺瘤1例, 与之相符.Nusko et al[5]将结肠息肉与MC之间的密切联系解释为在暗带色素黏膜背景上的白色小息肉容易被发现.本研究中发现结肠癌1例(4%), 结肠息肉9例(36%), 我们认为MC与结肠肿瘤有密切关系, 有无因果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MC应动态观察, 发现结肠息肉及时切除. 针对MC应去除病因, 停服泻药, 改用促胃肠动力药及微生态制剂以及粗纤维饮食. 本研究对MC随访, 停服泻药患者中1例色素消失, 4例色素不同程度变浅, 证实了MC是一种可逆性疾病.

1.  纪 小龙, 朱 成, 李 向红, 张 子其, 张 勇, 李 维华, 王 孟薇. 结肠黑变病的病理探讨. 中华消化杂志. 1994;14:38-39.  [PubMed]  [DOI]
2.  Walker NI, Smith MM, Smithers BM. Ultrastructure of human melanosis coli with reference to its pathogenesis. Pathology. 1993;25:120-123.  [PubMed]  [DOI]
3.  Byers RJ, Marsh P, Parkinson D, Haboubi NY. Melanosis coli is associated increase incolonic epithelial apoptosis and not with laxative use. Histopathology. 1997;30:160-164.  [PubMed]  [DOI]
4.  陈 宗永, 屠 柏强, 刘 进进, 卢 蕊芬, 汪 清. 结肠黑变病的内镜资料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 1999;16:186.  [PubMed]  [DOI]
5.  Nusko G, Schneider B, Ernst H, Wittekind C, Hahn EG. Melanosis coli-a harmless pigmentation or a precancerous condition. Z Gastroenterol. 1997;35:313-318.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