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04-15; 11(4): 389-393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4-15. doi: 10.11569/wcjd.v11.i4.389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HCBP6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钟彦伟, 成军, 张忠东, 孙敏, 李强, 李克, 王琳,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钟彦伟, 成军, 张忠东, 孙敏, 李强, 李克, 王琳,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 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 100039
钟彦伟, 女, 1965-11-02, 吉林人, 副研究员、汉族, 硕士, 主要从事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C39970674; No. C03011402.
通讯作者: 成军, 100039, 北京市丰台路26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 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cj@genetherapy.com.cn
电话: 010-66933391 传真: 010-63801283
收稿日期: 2002-10-29
修回日期: 2002-11-17
接受日期: 2002-11-28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4-15

目的

制备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的肝细胞结合蛋白6(HCBP6)的特异性人源化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

方法

采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将生物合成的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得到的 HCV核心蛋白的肝细胞结合蛋白6(HCBP6)16肽固相包被于Nunc板, 从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中经过5轮"黏附-洗脱-扩增"筛选过程, 随机挑选出48个克隆, 利用酶联免疫黏附法(ELISA)、交叉反应和竞争抑制实验, 对其进行免疫学检测, 获得与HCBP6结合活性较强的单链可变区抗体片段的阳性克隆, 并对HCBP6特异性scFv的编码序列进行序列测定分析.

结果

对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经过5轮"黏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后, 结合到包被平皿的噬菌体与第一轮相比, 富集了162倍. 用酶联免疫黏附法测定第5轮筛选后上清液中含有的噬菌体抗体与HCBP6结合活性. 其中有30株克隆ELISA的吸光度(A450 nm)值较高(P8 nm 0.77, P24 0.714, P26 0.728, P29 0.723, P38 0.803, P39 0.762, P43 0.747等). 对这些噬菌体抗体进行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交叉反应后, 确定其中有7株交叉反应较弱(P8 0.145, P24 0.119, P26 0.17, P29 0.186, P38 0.118, P39 0.138, P43 0.178), 结合2次ELISA重复实验的A值及竞争抑制实验结果, 最后确定1株(P24)阳性克隆.提取质粒, SfiI/NotI双酶切后, 将片段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 进行DNA序列测定, DNA大小为771 bp, 符合人源化单链可变区抗体典型的骨架区(FR)及互补决定区(CDR)的序列结构.

结论

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能够成功地获得HCBP6的scFv.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钟彦伟, 成军, 张忠东, 孙敏, 李强, 李克, 王琳, 李莉, 张玲霞, 陈菊梅.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HCBP6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4): 389-393
Screen for human single chain variable region in antibody against human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binding protein 6
Yan-Wei Zhong, Jun Cheng, Zhong-Dong Zhang, Min Sun, Qiang Li, Ke Li, Lin Wang, Li Li, Ling-Xia Zhang, Ju-Mei Chen
Yan-Wei Zhong, Jun Cheng, Zhong-Dong Zhang, Min Sun, Qiang Li, Ke Li, Lin Wang, Li Li, Ling-Xia Zhang, Ju-Mei Chen, Gene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China, No. C639970674; No. C03011402.
Correspondence to: Jun Cheng, MD, PhD, Professor, Gene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cj@genetherapy.com.cn
Received: October 29, 2002
Revised: November 17, 2002
Accepted: November 28, 2002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5, 2003

AIM

To screen human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scFv) in antibody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HCV) core protein-binding protein 6 (HCBP6) by phage display technique to determine HCBP6 in human liver tissue.

METHODS

The semisynthetic phage antibody library was panned by HCBP6 peptide which was coated on a microtiter plate, after five rounds of bio-panning, 48 clones specific for HCBP6 were determined with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he specificity of HCBP6 scFv was identified by ELISA, cross reaction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and competition inhibition assay. The DNA sequence of the positive clone was determined.

RESULTS

Specific phage antibody against HCBP6 was enriched by 162 times after five rounds of panning with HCBP6 peptide. Binding activities of 48 clones with HCBP6 peptide were determined by ELISA,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30 clones could bind to HCBP6 peptide, 7 clones had low absorbance value at A450 nm; Direct and competition inhibition ELISA showed that one clone named P24, exhibited specific binding to HCBP6 peptide. Data of DNA sequence showed that the scFv gene encoded 771 bp.

CONCLUSION

The scFv fragments to HCBP6 can be successfully selected by phage display technique, which paves a way for study of distribution of HCBP6 in human liver tissues.

Key Words: N/A


0 引言

研究新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1,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大量新基因的功能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在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 有关HCV与肝细胞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丙型肝炎病毒(HCV)能与肝细胞中哪种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蛋白在肝细胞中的分布如何? 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 其中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就是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基因编码产物的抗原位点进行预测, 以合成的抗原多肽对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scFv)的噬菌体文库进行筛选, 再以获得的scFv抗体进行研究.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 其原理是将外源蛋白基因通过与丝状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融合而将外源蛋白表达在噬菌体颗粒的表面, 该技术将噬菌体表面表达蛋白的表型和其编码基因的克隆化结合在一起, 将识别相应抗原和进行再扩增的能力结合起来, 不需免疫动物, 绕过杂交瘤, 可以在不知道抗原结构和功能的情况下, 仅仅经过几轮黏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 筛选得到该抗原特异性的单链抗体. 该抗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诊断试剂, 检测该抗原在肝细胞中的分布. 本实验我们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与HCBP6结合活性较强的单链可变区抗体.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HCBP6蛋白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抗原表位的16肽由北京赛百胜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人源化噬菌体抗体文库为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经甘氨酸接头(Gly4Ser)3连接的抗体文库[3-24]. 辅助噬菌体M13K07购于Pharmacia 公司, Wizard质粒DNA提取纯化试剂盒购于Promega公司.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 方法

(1)特异性HCBP6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 将噬菌体抗体库细胞接种于50 mL 2 TY培养基中, 摇至A600 nm值为0.5时, 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7, 37 ℃静置30 min, 4 ℃ 5000 r/min离心10 min, 将沉淀转入2TY(Amp/kan)培养基中, 30 ℃振摇过夜. 细菌培养液离心后, 取上清, 用200 g/L PEG沉淀浓缩噬菌体. 用HCBP6多肽(20 mg/L)包被Nunc培养板, 包被液为0.05 mol/L NaHCO3, pH 9.6缓冲液, 4 ℃过夜. 以小牛血清白蛋白(BSA) 37 ℃封闭2 h后加入浓缩的噬菌体, 室温90 min, 用PBST和PBS各快速洗涤20次, 以0.1 mol/L三乙胺洗脱已黏附在平皿上的噬菌体, 然后用1 mol/L Tris(pH 7.4)中和, 再感染对数生长期的大肠杆菌受体菌TG1, 培养扩增使表达HCBP6特异性scFv的噬菌粒得到富集. 继续重复5次上述"黏附、洗脱、扩增"过程[5,6]. (2)单链可变区抗体阳性克隆的鉴定: 将最后一轮筛选得到的重组菌涂平皿, 从中随机挑选48株单克隆菌株, 置于2×TY(氨苄青霉素 100 mg/L, 10 g/L葡萄糖)中, 37 ℃培养过夜. 加入辅助噬菌体M13K07浸染后, 30℃培养过夜. 上清液用于酶联免疫黏附法(ELISA)检测. 50 mL噬菌体上清与等体积20 g/L PBS/BSA混合后, 加入到包被有HCBP6的ELISA板中, 37 ℃孵育1 h, 0.5 g/L PBS/Tween 洗5次, 然后加入1: 5 000 稀释的HRP-兔抗M13, 37 ℃孵育1 h, TMB (3, 3, 5, 5, -四甲基联苯胺)为底物显色. 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重复ELISA检测过程. 由于在筛选过程中, 有BSA参与, 因而从理论上来讲有可能筛选到BSA特异性的单链可变区抗体. 因此又以BSA作为包被抗原, 结合与BSA的交叉反应情况, 确定7株与BSA交叉反应较弱的阳性克隆进行竞争抑制实验, 最后选定一个阳性克隆提取质粒, 进行DNA序列测定. (3)竞争抑制实验: 10 mL噬菌体上清与等体积的以20 g/L PBS/BSA稀释的2 mg/mL HCBP6混匀, 于37 ℃孵育30 min. 加入到包被有HCBP6 (0.2 mg/mL)的ELISA板中, 37 ℃孵育1 h, 0.5 g/L PBS/Tween 洗5次, 然后加入1: 5 000 稀释的HRP-兔抗M13, 37 ℃孵育1 h, M13K07为阴性对照, TMB为底物显色. (4)阳性克隆株DNA序列测定: 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菌株按照Wizard 质粒DNA纯化试剂盒方法提取质粒, 经SfiI/NotI酶切鉴定后, 亚克隆到pCANTAB5E载体, 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 由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ABI 377型自动测序仪)进行DNA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HCBP6特异性人源化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

以HCBP6抗原多肽作为固相化的抗原, 对噬菌体单链可变区抗体库进行5轮"黏附-洗脱-扩增"的筛选. 单链可变区抗体特异性噬菌粒的富集结果见表1. 随着淘洗次数的增加, 从固相平板洗脱下来的噬菌粒数显示了增加的趋势, 在第5轮筛选后结合到包被HCBP6抗原平皿的噬菌体与第一轮相比, 富集了162倍(富集倍数 = 第5轮产出率/第1轮产出率).

表1 亲和黏附筛选对噬菌体抗体的富集.
筛选次数噬菌粒数
产出率
投入捕获
第1轮4.5×1091.2×1070.26 %
第2轮2.0×1091.8×1089.0 %
第3轮1.5×1091.1×1087.3 %
第4轮7.2×1082.5×10835.0 %
第5轮6.0×1082.5×10842.0 %
2.2 对HCBP6单链可变区抗体的鉴定

从第5轮筛选后得到的菌落中随机挑选48个克隆, 用ELISA方法测定上清液中含有的scFv与HCBP6的结合活性. 其中有30株上清ELISA的吸光度A450 nm值较高(P8 0.77, P24 0.714, P26 0.728, P29 0.723, P38 0.803这 P39 0.762, P43 0.747等). 对这些噬菌体抗体进行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交叉反应后, 确定其中有7株交叉反应较弱(P8 0.145, P24 0.119, P26 0.17, P29 0.186, P38 0.118, P39 0.138, P43 0.178) (图1).

图1
图1 阳性克隆的ELISA 及与BSA的交叉反应结果.
2.3 HCBP6特异性scFv阳性克隆株竞争抑制实验及DNA序列测定

对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取10 mL噬菌体上清进行竞争抑制实验, 其中P24克隆抑制前A450 nm值为 0.526±0.02, 抑制后A450 nm值为 0.172±0.01, 根据抑制率公式: 抑制率=(抑制前A450 nm-抑制后A450 nm)/抑制前A450 nm×100 %, 得出P24克隆抑制率为67.3 %(图2). 用此菌株提取质粒, 进行DNA序列测定, DNA大小为771 bp. HCBP6特异性scFv 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和编码产物的序列如图3所示.

图2
图2 阳性克隆的竞争抑制实验结果.
图3
图3 HCBP6特异性scFv的基因序列及编码产物.
3 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是输血后肝炎的重要病原体[25,26]. 全世界有大约1.7亿人患丙型肝炎. 但是只有20-30 %的患者对干扰素α(IFNα)敏感. 而且HCV的持续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近的研究显示HCV基因组编码的核心蛋白除了与HCV RNA结合, 保护HCV RNA免受RNA酶的消化, 维持HCV RNA的稳定性之外, 还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调节作用[27-37]. HCV核心蛋白作为一种反式激活蛋白, 对于感染的肝细胞中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 同时, HCV核心蛋白自身结合形成同二聚体结构, 也可以与肝细胞中其他类型的蛋白之间进行结合, 形成异二聚体、多聚体结构, 对肝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产生严重干扰. 通过这些生物学作用, 对肝细胞的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进行调节, 从而参与HCV感染的发病机制.

HCV核心蛋白位于病毒多肽的氨基末端, 被宿主的信号肽酶切割后产生. 此蛋白被认为是病毒的核壳蛋白, 与其他的HCV结构与非结构蛋白相比, 其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核心蛋白高度碱性, 无糖基化位点. 目前的报道表明HCV核心蛋白可以结合病毒本身及细胞内的蛋白质. 除形成同二聚体、多聚体, 还与E1蛋白形成异二聚体复合物. 这些复合体的形成可能对HCV形态发生有重要作用[38-50]. 另外核心蛋白结合细胞蛋白包括载脂蛋白AII、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淋巴毒素-β受体(LTβ-R), 对细胞的信号转导、宿主的免疫起调节作用, 并影响细胞的凋亡信号. 还有研究证实HCV 核心蛋白可反式调节病毒及细胞的一些基因的转录. 最近的研究表明表达HCV 核心蛋白的转基因鼠不仅引起肝脂肪变性而且引起肝癌. 所以HCV 核心蛋白是多功能蛋白, 在HCV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HCV核心蛋白能与肝细胞中哪种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蛋白在肝细胞中的分布如何? 本实验室在以前的工作中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 以HCV核心蛋白作为"诱饵", 对于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酵母双杂交筛选, 获得了一些与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蛋白的编码基因, 其中包括功能未知基因6号, 命名为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 为了研究该蛋白合成的抗原多肽在肝组织的分布, 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到了HCBP6的scFv. 本实验我们以HCBP6包被的固相抗原在第5轮筛选后, 使结合HCBP6的噬菌粒富集了162倍. 实验表明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出的HCBP6 scFv, 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 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经济等特点, 避免了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该抗体周期长、尤其是需要免疫动物等缺陷. ELISA和竞争抑制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HCBP6 scFv具有较高的结合活性和较好的特异性. 本实验结果为开展用HCBP6-scFv检测HCBP6在肝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创造了条件.

1.  Lahm A, Yagnik A, Tramontano A, Koch U. Hepatitis C virus proteins as targets for drug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bioinformatics and modelling. Curr Drug Targets. 2002;3:281-296.  [PubMed]  [DOI]
2.  Walewski JL, Gutierrez JA, Branch-Elliman W, Stump DD, Keller TR, Rodriguez A, Benson G, Branch AD. Mutation Master: profiles of substitutions in hepatitis C virus RNA of the core: alternate reading frame, and NS2 coding regions. RNA. 2002;8:557-571.  [PubMed]  [DOI]
3.  钟 彦伟, 成 军. 体外突变提高单链抗体亲和力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9;26:100-102.  [PubMed]  [DOI]
4.  钟 彦伟, 成 军, 刘 妍, 董 菁, 杨 继珍, 张 玲霞. 可溶性HCV非结构蛋白NS3人源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肝脏. 1999;4:73-76.  [PubMed]  [DOI]
5.  钟 彦伟, 成 军, 刘 妍, 董 菁, 杨 继珍, 张 玲霞. HCV非结构蛋白NS3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18:84-87.  [PubMed]  [DOI]
6.  钟 彦伟, 成 军, 刘 妍, 董 菁, 杨 继珍, 张 玲霞. 丙型肝炎病毒NS3蛋白人源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高效表达.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171-173.  [PubMed]  [DOI]
7.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夏 小兵, 王 刚, 杨 继珍,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A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免疫学杂志. 2000;16:422-424.  [PubMed]  [DOI]
8.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杨 继珍, 董 菁, 夏 小兵, 李 克, 刘 妍,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与表达.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1;2:97-99.  [PubMed]  [DOI]
9.  钟 彦伟, 王 松山, 赵 景民, 成 军, 张 玲霞. 抗丙肝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1;15:186-188.  [PubMed]  [DOI]
10.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董 菁, 夏 小兵, 刘 妍, 李 克, 杨 继珍. 抗HBsAg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与可溶性抗体的表达. 中国病毒学. 2001;16:105-108.  [PubMed]  [DOI]
11.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夏 小兵, 王 刚, 杨 继珍,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9:217-219.  [PubMed]  [DOI]
12.  钟 彦伟, 成 军, 王 刚, 田 小军, 陈 新华, 李 莉, 陈 菊梅,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153-154.  [PubMed]  [DOI]
13.  钟 彦伟, 成 军, 王 刚, 陈 新华, 李 克, 李 莉, 陈 菊梅. 乙肝病毒核心蛋白人源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免疫学杂志. 2002;18:85-88.  [PubMed]  [DOI]
14.  钟 彦伟, 成 军, 王 刚, 洪 源, 陈 菊梅. 肝炎病毒基因工程抗体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9-221.  [PubMed]  [DOI]
15.  钟 彦伟, 成 军, 陈 新华, 王 刚, 洪 源, 王 琳,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丙型肝炎病毒NS5A抗原模拟表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33-136.  [PubMed]  [DOI]
16.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王 刚, 夏 小兵, 田 小军, 李 莉, 张 玲霞. 抗丙肝病毒包膜蛋白E2人源单链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10:109-112.  [PubMed]  [DOI]
17.  钟 彦伟, 成 军, 陈 新华, 王 刚, 洪 源, 王 琳,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A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和鉴定. 免疫学杂志. 2002;18:42-45.  [PubMed]  [DOI]
18.  钟 彦伟, 成 军, 田 小军, 陈 新华,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10:266-268.  [PubMed]  [DOI]
19.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赵 景民, 王 刚, 夏 小兵, 田 小军, 李 莉, 张 玲霞. HBsAg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的筛选及其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223-225.  [PubMed]  [DOI]
20.  钟 彦伟, 成 军, 蔡 炯, 王 刚, 洪 源, 王 琳,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包膜蛋白E2抗独特型人源化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897-901.  [PubMed]  [DOI]
21.  钟 彦伟, 成 军, 陈 新华, 王 刚, 洪 源, 王 琳,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丙肝病毒NS3抗原模拟表位. 中国病毒学. 2002;17:202-205.  [PubMed]  [DOI]
22.  Zhong YW, Cheng J, Wang G, Shi SS, Zhang LX, Li L, Chen JM. The preparation of human single chain Fv antibody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E2 protein and its identification in immunohistochemistry.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2;8:863-867.  [PubMed]  [DOI]
23.  成 军, 杨 守纯. 现代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 第1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213-220.  [PubMed]  [DOI]
24.  成 军. 病毒性肝炎的分子发病机制.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1;17:31-35.  [PubMed]  [DOI]
25.  成 军. 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25-128.  [PubMed]  [DOI]
26.  Cheng J.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viral hepatiti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16:A185.  [PubMed]  [DOI]
27.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陆 荫英, 洪 源, 刘 妍, 张 玲霞. 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5-217.  [PubMed]  [DOI]
28.  成 军,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0;7:123-127.  [PubMed]  [DOI]
29.  成 军, 张 玲霞. CD81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0;23:322-324.  [PubMed]  [DOI]
30.  成 军, 朱 传琳. 肝炎病毒对双链RNA激酶PKR的调节作用.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0;23:1-3.  [PubMed]  [DOI]
31.  成 军, 朱 传琳.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0;7:29-32.  [PubMed]  [DOI]
32.  成 军.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翻译及其产物的加工.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1995;18:14-16.  [PubMed]  [DOI]
33.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张 玲霞, 段 惠娟, 陆 荫英, 杨 继珍, 刘 妍, 洪 源, 夏 小兵.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79-1383.  [PubMed]  [DOI]
34.  成 军,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5'-非翻译区及其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24:7-9.  [PubMed]  [DOI]
35.  成 军, 李 克, 陆 荫英, 董 菁, 李 莉, 王 琳, 钟 彦伟. 丙型肝炎病毒调节基因区结合蛋白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23-225.  [PubMed]  [DOI]
36.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陆 荫英, 张 玲霞, 牟 劲松, 洪 源, 刘 妍, 段 惠娟, 王 刚.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与染色体转位蛋白的相互作用. 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673-677.  [PubMed]  [DOI]
37.  成 军, 任 进余, 李 莉, 陆 志檬, 李 克, 洪 源, 陆 荫英, 王 刚, 刘 妍, 张 玲霞.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基因转基因小鼠引起肝脏脂肪变.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022-1026.  [PubMed]  [DOI]
38.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张 玲霞, 陆 荫英, 夏 小兵, 李 莉, 杨 继珍.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酵母中的表达.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2;23:1-3.  [PubMed]  [DOI]
39.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张 玲霞, 陆 荫英, 李 莉, 刘 妍, 段 惠娟. 丙型肝炎病毒NS2基因酵母双杂交"饵"载体构建及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29-132.  [PubMed]  [DOI]
40.  王 琳, 李 克, 成 军, 陆 荫英, 王 刚, 刘 妍, 钟 彦伟, 段 惠娟, 洪 源. 筛选与克隆肝再生增强因子结合的蛋白基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61-164.  [PubMed]  [DOI]
41.  Husmeier D, Wright F. A Bayesian approach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lternative DNA sequence segmentations. Bioinformatics. 2002;18:226-234.  [PubMed]  [DOI]
42.  Kernebeck T, Lohse AW, Grotzinger J. A bioinformatical approach suggests the function of the autoimmune hepatitis target antigen soluble liver antigen/liver pancreas. Hepatology. 2001;34:230-233.  [PubMed]  [DOI]
43.  Husmeier D, Wright F. Probabilistic divergence measures for detecting interspecies recombination. Bioinformatics. 2001;17:S123-S131.  [PubMed]  [DOI]
44.  Klinck R, Westhof E, Walker S, Afshar M, Collier A, Aboul-Ela F. A potential RNA drug target in the hepatitis C virus 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 RNA. 2000;6:1423-1431.  [PubMed]  [DOI]
45.  Cheng J. Progress in gene therapy for liver disease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9;14:A261-A262.  [PubMed]  [DOI]
46.  成 军,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的生物学调节作用.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1;24:12-14.  [PubMed]  [DOI]
47.  成 军,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3'-非翻译区RNA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0;7:17-21.  [PubMed]  [DOI]
48.  成 军, 施 双双, 钟 彦伟, 夏 小兵, 王 刚, 王 琳, 刘 妍,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可溶性单链可变区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0;25:394-397.  [PubMed]  [DOI]
49.  李 克, 张 玲霞, 成 军. 丙型肝炎病毒与脂质系统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2;9:1-3.  [PubMed]  [DOI]
50.  成 军,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脂类代谢的相关性. 肝脏. 2002;7:56-58.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