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5; 11(11): 1825-1827
在线出版日期: 2003-11-15. doi: 10.11569/wcjd.v11.i11.1825
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320例
苏淑慧, 王春平, 李迎新, 冯永毅
苏淑慧, 王春平, 李迎新, 冯永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302医院内科北京市 100039
通讯作者: 苏淑慧, 100039,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中路100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302医院内科. guohaoyue@etang.com
电话: 010-66933766
收稿日期: 2003-03-14
修回日期: 2003-03-20
接受日期: 2003-04-01
在线出版日期: 2003-11-15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320例(男287例, 女33例, 年龄20-76岁, 平均52岁) 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研究.

结果

慢性乙肝史者228例(71.2%), 伴肝硬化者276例(86.2%), 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为多, 占48.4%, AFP升高226例(71.7%), ALP升高230例(74.6%), GGT升高277例(89.9%). 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140例(43.7%), HBsAg及抗HBc阳性者118例(36.9%), 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者42例(13.1%). HBV DNA阳性者210例(65.6%). 肝癌位于肝右叶者213例(66.5%).

结论

有乙肝病史, 特别是有肝硬化病史患者, 若AFP、ALP、GGT升高, 可能提示肝癌发生, 应定期行腹部B超、CT或MRI检查.应重视HBsAg及抗HBc阳性患者的定期随访.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仍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苏淑慧, 王春平, 李迎新, 冯永毅. 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320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11): 1825-1827
N/A
N/A
Corresponding author: N/A
Received: March 14, 2003
Revised: March 20, 2003
Accepted: April 1, 200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5, 2003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原发性肝癌与肝炎病毒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已有文献报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HBV感染有关[1]. 我院内科1999-11/2003-01共收治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320例, 所有病例乙肝病毒感染指标阳性(包括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 诊断符合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会议修订的标准[2]. 现将病例情况作一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999-11/2003-01乙肝病毒相关肝癌患者320例, 男287例, 女33例, 发病年龄20-76岁, 平均52岁. 其中40-59岁者211例(65.9%), 60岁以上70例(21.8%), 20-39岁(12.2%).

1.2 方法

对320例乙肝病毒感染相关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包括乙肝感染史、肝癌首发症状、生化检查(血清AFP、ALP、GGT、LDH)、HBV 血清学标志(HBV-M)及HBV DNA的定量检测作一统计. HBV 标志物试剂盒购自北京科卫试剂厂, 应用ELISA(酶联免疫黏附试验)技术测定; HBV DNA 定量检测采用PCR(聚合酶链反应)-ELISA法检测, 试剂盒购自达安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参考范围104-1010拷贝/mL, 小于104拷贝/mL为阴性. AFP应用ELISA法检测.

2 结果
2.1 乙肝感染史情况

发病前有输血史21例(6.6%), 乙肝家族史167例(52.2%), 乙肝病史228例(71.2%), 从乙肝发展至肝癌时间6-20 a 135例(60.5%).

2.2 肝癌情况

320例均做了腹部B超、腹部CT平扫加增强, 其中有46例同时还做了核磁共振, 发现肝右叶肝癌213例(66.5%), 弥漫性肝癌59例 (18.4%), 肝左叶肝癌37例(11.5%), 肝方叶肝癌7例, 肝顶部肝癌4例. 已有肝外转移45例, 其中肺转移26例 (57.8%), 肾上腺转移9例,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 肾转移2例, 胸壁转移1例. 肝癌伴有肝硬化276例(86.2%).

2.3 肝癌首发症状

肝区痛155例(48.4%), 腹胀90例(28.1%), 乏力、纳差30例 (9.3%), 不明发热14例(4.4%), 消瘦5例(1.6%), 上消化道出血4例(1.3%), 无症状, 查体发现22例(6.8%).

2.4 实验室检查

(1) 血清AFP、ALP、GGT、LDH: 320例患者有315例检测了AFP, 226例(71.7%)有不同程度升高, 其中172例(54.6%) AFP大于400 ng/mL. 308例查了ALP、GGT、LDH, 230例 (74.6%)ALP升高, 277例(89.9%)GGT升高, LDH仅有88例升高. (2)HBV 血清学标志及HBV DNA的定量检测: 全部病例检测了HBV 血清学标志及HBV DNA(表1).

表1 HBV血清学标志及HBVDNA的定量检测.
HCC患者HBV-M模式分布n (%)HBV DNA
阳性(%)
定量 (拷贝/mL)


104-106106-108108-1010
HBsAg(+)、HBeAg (+)、HBcAb(+)42 (13.1)38 (90.5)81119
HBsAg(+)、HBeAb(+)、HBc Ab(+)140 (43.7)88 (62.9)64204
HBsAg(+) 、HBc Ab(+)118 (36.9)82 (69.5)50320
HBc Ab(+)6 (1. 9)2 (33.3)200
HBsAb (+)、HBeAb(+)、HBc Ab(+)5 (1.6)0 (0. 0)000
HBsAb (+)、HBc Ab(+)9 (2.8)0 (0. 0)000
合计320 (100)210 (65.6)1246323
3 讨论

已有不少报道表明: 乙型肝炎病毒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因, HBV直接或间接与肝癌的发生有关[3].我们对320例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肝癌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发现71.2%患者曾有慢性乙肝病史, 肝功能反复异常波动, 多年后发展至肝硬化(86.2%), 进而癌变, 其中有乙肝家族史者占52.2%, 提示乙肝母婴传播危害很大, 应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 及早阻断母婴传播. 血清AFP是检测原发性肝癌最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 文献报道伴HBV感染的HCC患者大多数AFP升高[4], 本文统计结果显示AFP升高者达71.7%, 其中54.6%的患者AFP明显升高. 另外74.6%的患者AKP、89.9%的患者GGT升高明显, 66.5%患者肝癌位于肝右叶, 提示在临床上有乙肝病史, 特别是有肝硬化病史患者, 发现肝右叶有占位性病变, 伴有肝区隐痛, 同时AFP、AKP、GGT升高, 可能提示肝癌发生, 应定期行腹部B超、CT或MRI检查.

本文320例HBV感染相关的HCC患者中, 所有病例HBc Ab(+), 这与抗HBc 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长, 而抗HBc IgM的存在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这一结论相支持[5]. HBsAg(+)、HBeAg(+)、HBc Ab(+)组(所谓"大三阳")、HBsAg(+)、HBeAb (+)、HBcAb(+)组(所谓"小三阳")、HBsAg(+) 、HBc Ab(+)组与HBV DNA关系密切, 他们HBV DNA 复制的程度也较高, 表明在这三组模式中, HBV DNA整合的可能性极高, 其抗HBc的出现可能是HBV DNA整合的一种表现. Liaw et al [5]指出血清抗HBc的出现不是病毒复制的抑制或停止, 而是HBV DNA整合的血清学表现, 提示肝细胞基因突变机率增加. 所以对HBV相关HCC患者应正确认识抗HBc的出现的意义. HBV-M模式分布显示: HBsAg(+)、HBeAb(+)、HBc Ab(+)三项阳性率最高为43.7%, 其次为HBsAg(+) 、HBc Ab(+)组达36.9%, 而HBsAg(+)、HBeAg (+)、HBcAb(+)阳性率仅为13.1%, 提示尽管在HBV相关的HCC患者中HBeAg阴转使其阳性率明显降低, 但HCC发生机制仍然存在. 通过HBV DNA的检测, 发现HBV DNA阳性率为65.6%, 说明HCC体内仍存在病毒复制, 可能为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可见HBV 基因整合到肝细胞染色体DNA中致使肝细胞发生癌变[6], 对HBeAg阳性患者, 病毒处于高度复制期, 无疑HBV DNA在体内拥有高的拷贝数, 但在漫长的乙肝感染过程中, 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 乙肝病毒基因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造成乙肝病毒复制能力下降, 外周血中HBV DNA拷贝数减少[7], 本文结果也显示: 124 例患者为低度复制, 63例中度复制, 仅23例为高度复制, 而在这23例高度复制的患者中19例为肝癌早期的大三阳患者, 可能提示HBV DNA复制是引起肝组织癌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HBeAb阳性表示HBV慢性感染的晚期阶段, HBcAb阳性表示肝内存在HBV并有持续复制, HBsAg、HBeAb及HBc Ab三项阳性显然表明HBV慢性持续感染及病毒在体内严重复制, 大大增加了HBV DNA整合到肝细胞基因中的可能性, 加速了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因此, 对慢性乙肝患者, 若未进行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我们不能认为HBeAg转阴, HBV DNA滴度下降, 就一定意味着组织学转为良好, 文献报道, 其与HBeAg阳性患者具有同等高的癌变率, 故有人认为HBsAg、HBeAb、HBc Ab三项阳性及AFP升高的肝硬化患者提示早期肝癌[8]. 对此问题及乙肝病毒感染小三阳是否比大三阳更容易发生癌变, 值得进一步研究.

1.  林 金容, 郑 琼珍, 王 晓怀. 应用巢式PCR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HCV-RNA.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7;7:6-7.  [PubMed]  [DOI]
2.  杨 秉辉, 任 正刚.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8:135.  [PubMed]  [DOI]
3.  Heyward WL, Bender TR, Lanier AP, Francis DP, McMahon BJ, Maynard JE. Serological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Alphafetoprotein levels preceding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laskan eskimus. Lancet. 1982;8304:889.  [PubMed]  [DOI]
4.  林 金容, 郑 琼珍, 周 兰, 王 晓怀.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及AFP的关系探讨(附140例分析).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1999;8:71-72.  [PubMed]  [DOI]
5.  Liaw YF, Tai DI, Chu CM, Lin DY, Sheen IS, Chen TJ, Pao CC. Early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ype B hepatitis A prospective study. Gastroenterology. 1986;90:263-267.  [PubMed]  [DOI]
6.  吕 凌, 彭 文伟, 何 树初. 肝癌和癌周双份肝组织的HBV DNA整合状况. 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2;8:63.  [PubMed]  [DOI]
7.  侯 金林, 梁 炽森, 骆 抗先, 章 廉, 周 荣, 杨 守昌. 原位杂交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内HBV DNA清除模式.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2;12:199.  [PubMed]  [DOI]
8.  周 友乾, 何 学贤, 唐 云献, 王 永明, 段 斌, 刘 威高, 王 华忠. 422例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2;16:1-3.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