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11-15; 11(11): 1820-1821
在线出版日期: 2003-11-15. doi: 10.11569/wcjd.v11.i11.1820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6例
谢蓓, 刘之武, 王志川
谢蓓, 刘之武, 王志川, 天津市公安医院消化内科 天津市 300050
通讯作者: 谢蓓,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1号, 天津市公安医院消化内科. jianan_wei@eyou.com
电话: 022-23021261
收稿日期: 2003-03-14
修回日期: 2003-03-30
接受日期: 2003-03-26
在线出版日期: 2003-11-15

目的

总结原发十二指肠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 以提高消化科医师对此疾病的重视.

方法

总结16例原发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临床、内镜下表现、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检查结果, 进一步总结其临床特征.

结果

原发十二指肠癌患者年龄较大, 早期多无症状, 病理检查多见腺癌, 经结合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降段肿瘤发病相对较高.

结论

围绕消化道征状, 结合内镜、消化道造影及组织病理检查, 是减少十二指肠癌漏诊的好方法.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谢蓓, 刘之武, 王志川.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6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11): 1820-1821
N/A
N/A
Corresponding author: N/A
Received: March 14, 2003
Revised: March 30, 2003
Accepted: March 26, 2003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5, 2003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原发十二指肠癌过去临床报道少见, 近年来随着内镜的普及, 对十二指肠癌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我院25 a来经内镜检查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 共发现16例原发十二指肠癌, 我们对其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6例原发十二指肠癌患者16例, 男11例, 女5例, 年龄42-79岁; 以黑便为主要症状5例, 恶心、呕吐2例, 以黄疸为主要症状3例(其中2例伴有明显腹痛), 腹胀2例, 乏力、消瘦、食欲差3例; 从发病到行内镜检查时间为2 d-5 mo, 7例患者在内镜检查前行钡餐造影, 3例正常, 4例怀疑十二指肠有病变.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空腹内镜检查, 并在病变处取活检, 行病理检查.

2 结果

十二指肠降段肿瘤10例 (其中7例为乳头部肿瘤, 可见乳头肿大, 表面不光滑, 质脆易出血, 并有表面覆污秽坏死组织的小溃疡, 其中2例乳头部可见菜花样肿物; 2例为球后黏膜不规则隆起, 表面不光滑, 质脆; 另1例球后至降段黏膜隆起, 使降段呈三角形狭窄, 不能窥见乳头), 十二指肠球部肿瘤5例(其中息肉样肿物3例, 球腔内可见黏膜呈息肉样隆起, 表面不光滑, 有的可见小的溃疡; 2例呈现恶性溃疡的改变, 溃疡周边黏膜凹凸不平, 质脆, 易出血, 表面覆黄苔, 将黄苔冲掉后, 底部凹凸不平), 十二指肠水平段肿瘤1例(消化道造影提示十二指肠水平段管壁僵硬, 充盈缺损, 行内镜检查可见水平段黏膜部分呈半环状隆起, 僵硬, 表面粗糙, 触之易出血, 取活检后证实十二指肠水平段癌).经病理检查发现腺癌13例(含乳头状增生恶变1例, 管状绒毛腺瘤恶变1例), 细胞分化不良型癌2例, 未分化型癌1例. 6例在我院行手术治疗和(或)化疗, 其中2例腹腔内已有广泛转移, 10例转院或拒绝治疗, 自动出院.

3 讨论

原发十二指肠癌早期无特殊症状, Barnes和Rose et al [1,2]等报道首发症状为体重减轻和腹痛. 本组资料显示十二指肠降段的肿瘤, 尤其是乳头部的肿瘤易出现梗阻性黄疸、腹痛, 十二指肠球部的肿瘤则以腹痛、消瘦、消化道出血和腹胀为主要表现, 水平段的肿瘤以呕吐为主, 一旦肿瘤较大或管壁病变严重可出现肠梗阻的症状; 本组患者年龄较大, 均在40岁以上, 其中55岁以上占68% (11/16), 降部肿瘤发生率为62.5%; 初步说明年龄大者, 十二指肠肿瘤降段多见, 与陆明et al [3]报道占61.8%相似. Sakorafas et al [4]认为降段十二指肠癌多发原因, 可能是由于某些胆酸、原胆酸等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有致癌作用, 尤其十二指肠在有慢性炎症或息肉的基础上, 胆汁将致癌物携带到黏膜靶细胞, 并在十二指肠pH偏酸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局部癌变的潜能. 我们认为因自十二指肠开始, 其肠液pH逐渐上升, 但仍处于偏酸状态, 虽然空肠肠液偏碱, 但仅属于pH7.6的弱碱性, 故在十二指肠降段肠腔内的pH仍有利于致癌物质发挥作用, 从而十二指肠降段癌较多, 当然这种认识尚需进一步证实. 既往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会恶变, 但近来国内外屡有球部溃疡恶变的报道[5]. 我们发现2例十二指肠球部恶性溃疡, 其中1例活检有纤维瘢痕组织, 并发现未分化的癌细胞巢, 手术后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癌, 很有可能为慢性溃疡边缘腺体增生恶变, 提示此2例是由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恶变而来. 另外, 关于诊断原发十二指肠癌的方法很多, 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及血管造影均有不足之处, 如漏诊、不能确定肿瘤性质等, 经X线检查发现肿瘤的阳性率仅为64.6-77.8% [6,3], 本组7例经X线检查, 3例未见异常, 漏诊达57% (4/7), 也说明仅靠上消化道造影诊断漏诊率太高. 由于内镜使用十分普遍, 内镜下直观所见加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十二指肠降段以上的肿瘤确诊最有意义, 影像学检查只做考虑, 但对水平段、升段肿瘤则易漏诊, 故国内外学者认为除在内镜检查时, 内镜前端必须达十二指肠乳头以下降部外, 对可疑患者内镜和消化道造影同时进行, 其诊断准确率分别达到88%和89%[1], 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最佳方案. 本文资料提示: (1)原发十二指肠癌高龄人多见, 十二指肠降段多见; (2) 在诊断时, 应把上消化道造影和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起来, 同时进行, 是减少漏诊的最好方法.

1.  Barnes G, Romero L, Hess KR, Curley SA. 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duodenum: management and survival in 67 patients. Ann Surg Oncol. 1994;1:73-78.  [PubMed]  [DOI]
2.  Rose DM, Hochwald SN, Klimstra DS, Brennan MF. 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 a ten-year experience with 79 patients. J Am Coll Surg. 1996;183:89-96.  [PubMed]  [DOI]
3.  陆 明, 夏 德全, 刘 厚钰. 34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中华消化杂志. 1997;17:150.  [PubMed]  [DOI]
4.  Sakorafas GH, Friess H, Dervenis CG. Villous tumors of the duodenum: biologic character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0;35:337-344.  [PubMed]  [DOI]
5.  肖 和平, 张 子俊.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癌变1例报告. 中华消化杂志. 1987;7:54.  [PubMed]  [DOI]
6.  高 纪东, 邵 永孚, 蔡 建强.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2例诊疗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7:273.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