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line 2017-12-08. doi: 10.11569/wcjd.v25.i34.3005
修回日期: 2017-09-15
接受日期: 2017-09-24
在线出版日期: 2017-12-08
为指导与规范临床医师在日常工作中恰当评估异常的肝脏功能检测结果, 2016-12, 美国胃肠病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CG)发布了新的肝脏生化学异常评估指南. 其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 ALT)检测被列为首条, 其次包括谷草转氨酶(asparine transaminase, 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 ACG提出的19条推荐意见中, 第一条强烈推荐启动异常肝脏生化学评估之前, 应重复实验室检测或进行澄清测试以确认肝脏生化学确实存在异常. 提示对ALT测值的正确评判与恰当运用十分重要.
2006年以Keeffe等为首的8位美国学者曾发表《美国慢性乙型肝炎处理流程》, 该流程依据韩国参加医疗保险和健康体检的人群基线ALT、AST水平与其后发生的与肝病致死率的相关性队列研究资料, 建议将目前通用的ALT正常值(<40 IU/L)向下调整为男性上限30 IU/L, 女性19 IU/L. 此后, 这一观点被国外学者反复推荐, 甚至有人主张将ALT的水平降的更低. 而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抗病毒治疗的适应人群为ALT持续升高≥2正常值上限. 两相对比, 引起临床医师对CHB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把控出现困惑与混乱: 依据Keeffe推荐的标准, 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载量(HBV DNA)超标者, 是否男ALT>60 IU/L、女>38 IU/L就应该抗HBV治疗? 此后关于ALT正常值之争持续不断.
ALT的检测由于灵敏度高, 价廉易得, 重复性好而在临床各科和健康体检时被广为应用, 但其特异性差、影响因素众多亦为不争的事实. 国内外临床研究一致发现, ALT水平本身迄今已远非仅仅反映肝脏炎症病变, 其水平异常与许多重要的肝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评估有关; ALT水平的变化还受许多非病理因素如性别、年龄、生活饮食习惯、嗜好、运动、检测技术等情况的影响, 大大增加了评价难度, 临床对此充分了解与注意是十分必要的.
ALT等肝功能指标的检测目前在临床和健康体检中心已经得到广泛普及, 但其测值所反映的真实病理情况的评估除专科医师外, 尚未引起基层医务人员的广泛注意. 尤其Keeffe等出台了新的正常值判断标准之后, 对处于测值在临界状态者的临床意义评价在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引起了一定混乱. 鉴于国内大多非专科的基层医师对ALT测值的非病理情况尚缺乏全面了解与足够重视,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文献就ALT正常值的设定与现代争议和能够影响ALT检测结果的非病理因素从生理、生活、季节、地域、药物、标本采集过程、检验设备与检查操作等诸多过程或环节入手进行了系统梳理.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文献, 对可能影响ALT等肝功能检测正常值的常见非病理因素进行了总结.
不同性别、年龄、妊娠、遗传、昼夜节律变化、营养、饮食与食物、饮酒、吸烟、运动、职业等诸多因素可能对ALT的测值产生影响, 临床医师判读肝功能化验单时宜首先甄别与排除上述非病理情况.
本文综述了非病理因素对血清ALT的影响, 国内外的文献综述详细而且全面, 有一定新颖性, 是作者花费了较多时间写出来的, 既有专业性又具有科普作品的价值.
向晓星, 主任医师, 苏北人民医院消化科,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肝胆胰); 姚登福, 教授,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