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8.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08-08; 26(22): 1348-1354
在线出版日期: 2018-08-08. doi: 10.11569/wcjd.v26.i22.1348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燕, 吴绵勇, 陈叶琴
张燕, 浙江省衢州龙游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浙江省衢州市 324400
张燕, 主管药师, 主要从事药物调剂研究.
吴绵勇, 浙江省衢州龙游县人民医院消化科 浙江省衢州市 324400
陈叶琴,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6
作者贡献分布: 本课题由张燕, 吴绵勇及陈叶琴共同设计, 贡献均等; 临床病例的管理及数据收集由张燕与吴绵勇共同完成; 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由张燕完成.
通讯作者: 张燕, 主管药师, 324400,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荣昌路99号, 浙江省龙游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san4395078@163.com
收稿日期: 2018-06-21
修回日期: 2018-07-17
接受日期: 2018-07-22
在线出版日期: 2018-08-08

目的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省衢州龙游县人民医院消化科2016-10/ 2017-11收治的110例UC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55例, 给予美色拉嗪治疗; 观察组55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 治疗2 mo后, 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炎症因子、外周T细胞亚群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2 mo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脂质、丙二醛、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和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CD8+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 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CD4+和CD4+/CD8+等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UC患者的疗效显着, 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脂质过氧化状况和炎症因子水平, 同时, 还可以调节外周T细胞亚群,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 脂质过氧化;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核心提要: 美色拉嗪是一种常用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是一种肠道免疫调节剂, 可调节肠道菌群比例, 从而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及减轻肠道脂质过氧化损伤, 本研究主要研究两者联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


引文著录: 张燕, 吴绵勇, 陈叶琴.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 26(22): 1348-1354
Effect of adjuvant therapy with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bacteria tablets on lipid peroxidation injury markers,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immune func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Yan Zhang, Mian-Yong Wu, Ye-Qin Chen
Yan Zh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ople's Hospital in Longyou County, Quzhou 3244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Mian-Yong W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eople's Hospital in Longyou County, Quzhou 3244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Ye-Qin Che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i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6,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Correspondence to: Yan Zhang, Pharmacist-in-Charg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People's Hospital in Longyou County, 99 Rongchang Road, Quzhou 3244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san4395078@163.com
Received: June 21, 2018
Revised: July 17, 2018
Accepted: July 22, 2018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8, 2018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djuvant therapy with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bacteria tablets on lipid peroxidation injury markers,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e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treated from October 2016 to November 2017 at People's Hospital in Longyou Count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 = 55)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 = 55). Both groups were given mesalazin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bacteria tablets. After treatment for 2 mo,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lipid peroxidation injury indexes, inflammatory factors, peripheral T cell subset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for 2 mo,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6.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5.5%; P < 0.05). The levels of ox-LDL, LPO, MDA, IL-6, IL-8, TNF-α、hs-CRP, and CD8+ T cel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se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levels of SOD, CD4+ T cells, and CD4+/CD8+ ratio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nd these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Adjuvant therapy with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bacteria tablets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s of lipid peroxida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regulate peripheral T cell subsets.

Key Words: Ulcerative colitis; Bifidobacterium quadruple bacteria tablet; Lipid peroxidation; Inflammatory factors; Immune function


0 引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之一, 好发于乙状结肠以及直肠部位, 病变的范围主要在肠黏膜和黏膜下层[1]. 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以及体重减轻等, 病情常常反复发作. 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认为, 该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2]. 另外, 目前有研究发现, UC与脂质过氧化异常有关[3]. 因此,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 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成为研究和治疗的难点和热点.

美色拉嗪属于5-氨基水杨酸制剂, 可以通过抑制机体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 从而抑制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改善患者病情, 故而广泛应用于UC的治疗中[4]. 但是该药对长期顽固性UC患者的效果较差.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是一种四联活菌肠道免疫调节剂, 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比例, 促进肠道菌群恢复正常, 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及减轻肠道脂质过氧化损伤[5,6]. 因此,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UC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将浙江省衢州龙游县人民医院消化科2016-10/2017-11收治的110例UC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5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 55).
一般资料观察组对照组χ2/tP
年龄 (岁)44.6 ± 5.845.3 ± 5.5-0.6490.517
男性 n (%)29 (52.7)32 (58.2)0.3310.565
BMI (kg/m2)24.9 ± 2.824.7 ± 3.00.3610.718
SBP (mmHg)126.6 ± 9.5125.7 ± 10.20.4790.633
DBP (mmHg)75.1 ± 8.876.7 ± 9.1-0.9370.351
病程 (年)3.4 ± 1.33.6 ± 1.5-0.7470.457
病情分级 n (%)
轻度36 (65.5)38 (69.1)0.1650.684
中度19 (34.5)17 (30.9)0.1650.684

入选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对我国炎症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7]诊断标准; 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 知情同意; 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 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肝、肾等疾病; 患有肠结核、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等肠道疾病; 近4 wk服用了激素、5-氨基水杨酸及肠道益生菌等药物患者; 对美色拉嗪、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等药物过敏患者;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患有精神疾病者; 不配合治疗患者; 年龄小于18岁.

1.2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维持液体、电解质平衡以及全身营养支持等一般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美色拉嗪肠溶片(商品名: 惠迪, 生产厂家: 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148, 0.25 g/片), 口服, 1 g/次, 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商品名: 思连康, 生产厂家: 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60010, 0.5 g/片), 口服, 1.5 g/次, 3次/d. 两组疗程2 mo.

治疗2 mo后, 主要观察: (1)两组的总有效率; (2)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e, LPO)、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3)炎症因子水平: 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4)外周T细胞亚群: 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CD4+/CD8+; (5)治疗期间,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ox-LDL 、LPO 、SOD、MDA、IL-6、IL-8、TNFα以及hs-CRP等因子的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试剂盒由上海吉泰依科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 外周T细胞亚群采用美国Coulter EPICS XL流式细胞仪进行分类检测.

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对我国炎症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7]中的疗效评价标准, 将疗效分为三类: 即完全缓解、有效和无效. 完全缓解: 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通过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基本正常;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者基本消失, 通过结肠镜检查显示结肠黏膜炎症明显减轻或形成假息肉; 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和结肠镜检查均没有明显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 = (完全缓解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统计均采用mean±SD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2 mo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5.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 55, n (%)].
分组完全缓解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1 (56.4)22 (40.0)2 (3.6)53 (96.4)a
对照组26 (47.3)21 (38.2)8 (14.5)47 (85.5)
χ23.960
P0.04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ox-LDL、LPO、MDA和SOD等脂质过氧化损伤及保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ox-LDL、LPO及MD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 两组SO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 (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比较 [n = 55, (mean±SD)].
分组ox-LDL (ug/L)
LPO (mmol/L)
MDA (mmol/L)
SOD (U/m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91.9 ± 15.958.9 ± 11.3ac27.7 ± 6.812.1 ± 3.5ac9.8 ± 3.15.8 ± 1.1ac1.20 ± 0.221.61 ± 0.30a
对照组92.5 ± 16.571.5 ± 13.4c28.1 ± 7.118.9 ± 5.7b9.7 ± 2.97.5 ± 1.8c1.18 ± 0.211.35 ± 0.26c
t-0.194-5.331-0.302-7.5390.175-5.9770.4884.857
P0.846<0.010.763<0.010.862<0.010.627<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IL-6、IL-8、TNFα和hs-CRP等炎症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上述炎症因子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n = 55, (mean±SD)].
分组IL-6 (pg/mL)
IL-8 (pg/mL)
TNFα (pg/mL)
hs-CRP (mg/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22.8 ± 4.911.6 ± 1.8ac31.2 ± 5.820.1 ± 3.1ac28.8 ± 3.616.6 ± 2.5ac10.2 ± 2.95.1 ± 1.3ac
对照组23.5 ± 5.214.7 ± 2.3c32.1 ± 6.125.9 ± 3.7c29.5 ± 3.921.2 ± 2.8c10.6 ± 2.77.6 ± 1.8c
t-0.727-7.872-0.793-8.911-0.978-9.088-0.749-8.350
P0.469<0.010.429<0.010.331<0.010.456<0.01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亚群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CD4+、CD8+和CD4+/CD8+等T细胞亚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CD4+和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 两组CD8+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 (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亚群比较 [n = 55, (mean±SD, %)].
分组CD4+
CD8+
CD4+/CD8+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37.2 ± 3.143.8 ± 3.3ac31.1 ± 1.925.7 ± 1.2ac1.29 ± 0.131.72 ± 0.23ac
对照组36.7 ± 2.941.1 ± 3.0c30.8 ± 1.827.8 ± 1.3c1.31 ± 0.151.51 ± 0.18c
t0.8744.4890.850-8.803-0.7475.332
P0.384<0.010.397<0.010.457<0.01
2.5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为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其中观察组出现2例腹部不适、1例恶心及1例皮疹, 发生率为4/55(7.27%); 对照组出现1例腹部不适及2例恶心, 发生率为3/55(5.45%),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53, P = 0.696).

3 讨论

UC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非特异性炎症疾病, 好发于乙状结肠以及直肠部位, 病变范围主要累及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以及体重减轻等, 病情常常反复发作[8,9].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认为, 该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另外, 目前有研究发现, UC与脂质过氧化异常, 尤其是氧自由基的作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 因此,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 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成为研究和治疗的难点和热点.

美色拉嗪属于5-氨基水杨酸制剂, 肠溶片的外衣崩解后, 药物到达结肠, 通过抑制结肠黏膜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 从而抑制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改善患者病情, 广泛应用于UC的治疗中[11]. 但是该药对长期顽固性UC患者的效果较差.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是一种四联活菌肠道免疫调节剂, 主要是由蜡样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粪球菌四种肠道益生菌联合制剂. 其中蜡样芽孢杆菌可以消耗肠道氧气, 为机体创造一个厌氧环境; 而另外三种益生菌可促进和补充肠道正常菌群的增生, 使肠道菌群恢复正常, 进而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和免疫状态, 减轻肠道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致病菌在肠道的入侵, 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提高临床疗效[12,13]. 本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对UC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指标、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脂质过氧化在调节机体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以及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需氧细胞会产生各种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ROS与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产生LPO、MDA及ox-LDL等, 这些物质可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破坏细胞结构, 从而对机体产生破坏作用[14]. SOD是机体产生的用于清除代谢中产生的各种氧化有害物质的因子. 研究表明, UC患者的LPO、MDA以及ox-LDL明显升高, 而SOD水平明显降低[15,16]. 本研究表明: 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和85.5%,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美色拉嗪治疗组, 提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UC患者, 疗效显着,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肠黏膜状况. 此外, 两组患者ox-LDL、LPO及MD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组比美色拉嗪治疗组降低更加显着; 同时, 两组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组比美色拉嗪治疗组增高更加显着. 提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患者, 可以显着改善患者肠道脂质过氧化损伤状态. 美色拉嗪进入结肠后, 通过抑制结肠黏膜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 进而抑制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从而改善患者病情.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可以消耗结肠内的氧气, 为患者肠道创造一个厌氧环境, 对肠道内的需氧细胞和菌群产生抑制作用, 便可减少ROS的产生, 进而减少ROS与生物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降低LPO、MDA及ox-LDL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减轻对肠道黏膜的破坏; 同时, 而另外三种益生菌可促进和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进而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结合多方面的作用, 综合的改善患者肠黏膜、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炎症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在UC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机体处于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的平衡状态, 也是机体T细胞免疫的平衡[17]. 一旦炎症因子和T细胞免疫失去平衡, 溃疡结肠炎患者的IL-6、IL-8、TNFα和hs-CRP等炎症因子释放增多, Th1/Th2和CD4+/CD8+紊乱, 则对肠黏膜的产生损伤破坏作用[18,19]. 因此, 如何调节炎症因子和T细胞免疫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表明: 治疗后, 两组患者IL-6、IL-8、TNFα和hs-CRP等炎症因子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组比美色拉嗪治疗组降低更加显着; 同时, CD4+、CD8+和CD4+/CD8+等T细胞亚群的比例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组比美色拉嗪治疗组改善更加显着. 提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美色拉嗪治疗UC患者, 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肠道炎症因子, 改善CD4+/CD8+T细胞亚群至正常范围. 美色拉嗪进入结肠后, 通过抑制结肠黏膜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和释放, 进而抑制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从而改善患者病情.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能够诱导已经失衡的Th1反应, 促进和调节CD4+ T细胞亚群, 促进CD4+/CD8+比值恢复至正常范围, 保持机体免疫的平衡, 促进和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恢复, 进而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 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此外, 两组治疗过程中, 药物不良反应差异不明显, 安全可靠.

总之,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辅助治疗UC患者的疗效显着, 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脂质过氧化状况和炎症因子水平, 同时, 还可以调节外周T细胞亚群,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有研究表明, 该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因子密切相关; 同时, 还有学者发现, 脂质过氧化异常也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 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脂质过氧化异常即可改善患者病情. 美色拉嗪是临床常用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 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 有研究表明,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是一种四联活菌肠道免疫调节剂, 可调节肠道菌群的比例, 从而调节肠黏膜的免疫屏障及减轻肠道脂质过氧化损伤. 目前对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研究较少, 因此, 本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

实验动机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探讨了美色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UC患者的脂质过氧化指标、炎症因子以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和治疗依据.

实验目标

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 探讨单用美色拉嗪和美色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UC患者的脂质过氧化指标、炎症因子以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脂质过氧化、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差异, 旨在选取一种对UC患者治疗效果更佳的方法.

实验方法

将110例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各55例, 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维持液体、电解质平衡以及全身营养支持等一般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 给予美色拉嗪肠溶片;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两组疗程2 mo. 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ox-LDL、LPO、MDA、SOD、IL-6、IL-8、TNFα、hs-CRP、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实验结果

本研究的目的基本达到: 治疗2 mo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ox-LDL、LPO、MDA、IL-6、IL-8、TNFα和hs-CRP以及CD8+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 两组SOD、CD4+和CD4+/CD8+等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 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升高更为显着(P<0.05).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结论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单用美色拉嗪和美色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对UC患者的疗效, 得出了美色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的疗效更为显着, 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脂质过氧化状况和炎症因子水平, 同时, 还可以调节外周T细胞亚群, 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安全可靠, 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展望前景

本研究表明了美色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UC患者的疗效显着, 可调节机体免疫状态, 降低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状态, 且安全性好. 但是, 本研究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 比如没有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广泛研究,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完善方案.

学科分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手稿来源地: 浙江省

同行评议报告分类

A级 (优秀): 0

B级 (非常好): 0

C级 (良好): C, C, C

D级 (一般): 0

E级 (差): 0

编辑:崔丽君 电编:张砚梁

1.  王 少鑫, 浦 江, 刘 超群, 李 超, 闫 志辉, 崔 立红. 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4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1:104-106.  [PubMed]  [DOI]
2.  王 聪恋, 殷 桂香. 微生态制剂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17:2731-2736.  [PubMed]  [DOI]
3.  周 凤, 吴 静. 溃疡性结肠炎内科治疗的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20:3149-3158.  [PubMed]  [DOI]
4.  庞 智, 李 宁, 丁 海燕, 刘 志峰, 李 旸, 韩 晓. 益生菌联合美色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28:41-46.  [PubMed]  [DOI]
5.  陈 璐.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疑难病杂志. 2016;15:650-654.  [PubMed]  [DOI]
6.  王 艳, 李 俊霞, 王 化虹, 刘 新光.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 2016;32:1631-1634.  [PubMed]  [DOI]
7.  欧阳 钦, 胡 品津, 钱 家鸣, 郑 家驹, 胡 仁伟. 对我国炎症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中华内科杂志. 2008;47:139-145.  [PubMed]  [DOI]
8.  陈 锋, 严 常开.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的最新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12:1840-1845.  [PubMed]  [DOI]
9.  董 卫国, 徐 曼, 李 军华, 郭 绪峰. 回顾性分析8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5;24:1079-1082.  [PubMed]  [DOI]
10.  张 娜, 赵 和平, 霍 丽娟.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6;16:1003-1006.  [PubMed]  [DOI]
11.  石 涛, 卫 江鹏, 刘 刚, 韩 梅, 刘 彤.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观察. 中华医学杂志. 2015;95:1941-1943.  [PubMed]  [DOI]
12.  金 博. 肠道菌群移植与溃疡性结肠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1:23-30.  [PubMed]  [DOI]
13.  王 友多, 陈 华. 美色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国药房. 2016;27:326-328.  [PubMed]  [DOI]
14.  李 迎雪, 宋 洋, 姚 君, 张 茹.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及Fas/FasL表达的影响.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21:184-187.  [PubMed]  [DOI]
15.  Harbord M, Eliakim R, Bettenworth D, Karmiris K, Katsanos K, Kopylov U, Kucharzik T, Molnár T, Raine T, Sebastian S. Corrigendum: Third European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Part 2: Current Management. J Crohns Colitis. 2017;11:1512.  [PubMed]  [DOI]
16.  田 玲玲, 刘 丽娜.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现代观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7:1054-1063.  [PubMed]  [DOI]
17.  岳 原亦, 张 强, 林 连捷, 郑 长青.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色拉嗪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7;20:517-520.  [PubMed]  [DOI]
18.  Wickbom A, Bohr J, Nyhlin N, Eriksson A, Lapidus A, Münch A, Ung KA, Vigren L, Öst Å, Tysk C; Swedish Organis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OIBD). Microscopic colitis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or Crohn's disease: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8;16:1-7.  [PubMed]  [DOI]
19.  车 军, 贾 泽博, 王 永席, 翟 红兵, 王 莎莎, 马 锦屏, 苏 丽萍, 王 欣. 氨基水杨酸类联合微生态制剂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6;25:1047-1049.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