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02-15; 11(2): 125-129
在线出版 2003-02-15. doi: 10.11569/wcjd.v11.i2.125
在线出版 2003-02-15. doi: 10.11569/wcjd.v11.i2.125
影响因素 | 评论或可供解决的方案 |
质粒DNA骨架的结构 | 引入免疫促进性序列或聚腺苷(polyA)序列等将有助于提高免疫效果 |
导入质粒DNA的剂量 | 一般越多越好 |
抗原的表达水平 | 应使用高效表达抗原的载体;表达的抗 原越多,免疫应答的程度越强,尽管未必 呈现线性关系 |
接种间隔 | 确定各次接种间的合适时间间隔可以大大提高免疫效果 |
接种途径 | 合理选择接种方法,如肌肉或皮内注射、基因枪皮肤接种、黏膜接种等 |
接种的靶组织 | 不同的接种部位效果不同 |
接种次数 | 必须保证足够的次数 |
报告基因前是否存在内含子 | 有内含子存在时可以提高接种效果 |
接种对象的种类 | 如不同株的小鼠对DNA疫苗的反应性有质和量的差别 |
接种对象的年龄 | 较年轻的小鼠免疫应答能力较强 |
特异性抗原对被 | 毒性抗原的表达不宜过高 |
转染细胞的毒性 |
引文著录: 聂青和. 基因疫苗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现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2): 125-129